第435章 丰臣秀吉死了(2 / 4)

加入书签

一登基就立刻下令大造舰队,郑和舰队要达到远航大洋的条件,从无到有最少也需要四五年之久。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几年,成祖不可能短短两三年,就建造规模巨大的郑和舰队。

那么这准备工作,是谁做的

当然只能是建文帝。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郑和舰队,无论是木料储备还是技术图纸,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后世考古已经证明,郑和舰队最初的建造期,最迟是建文四年,最早是建文二年。

也就是,成祖还没到南京时,郑和舰队的建造已经开工了!可能已经开工两年!

而木料的储备更早,考古证据发现,宝船桅杆、龙骨木料的砍伐时间,是在建文二年之前,可能是建文元年甚至洪武三十一年。

成祖之所以一登基就下令大造舰队,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舰队早就在建,工程是现成的,继续推进项目就是了。所以才会出现他刚继位,就反常的“敕造海船二百一十五艘”。

这么大的项目,如果不是完成了一部分,建材、图纸都是现成的,成祖这个马上皇帝,有可能刚继位就大规模的钱造船根本不符合常理。

第二就是,成祖怀疑建文帝“逊国伏戎”,怀疑建文出海逃遁,所以要搜索大洋。

成祖怀疑建文出海,也侧面证明建文帝是大航海的支持者。

可见,如果没有建文,很可能就没有郑和舰队,也就没有所谓的郑和下西洋。

建文开海,可能是受到其父懿文太子的影响。懿文太子多半是反对禁海的,因为他敬重的老师宋濂,就是开海派!

老师是开海派,学生多半也是开海派。佐证就是,懿文太子死后,太祖立刻下令焚毁东宫所藏的航海事册。

这说明懿文太子生前,不但和开海派走的很近,而且藏有航海的书册和仪器,数量多到引起了太祖的反感,以至于下令焚烧的地步。

还有一个佐证是,懿文太子曾经下令旨,让浙江、福建二省,暂缓实行禁海。这等于是违抗太祖“寸板不许下海”的圣旨了。

第三个佐证是,东宫属官秦逵,奏请允许民间自造双桅海船。同样是东宫属官的詹徽,奏请减小禁海范围。这两人难道是巧合应该都是太子授意。

史料中还有不少证据可以佐证,懿文太子最少也是开海派的同情者。如:

“太子奏,东南泽国,民资舟楫,禁之如绝血脉。”

“洪武十五年夏,闻储君令开海隙,遂造双桅船赴琉球。”

“洪武中,皇太子闻瓯民渔海断生路,密敕有司弛网。”

在海禁这种重大国策上,敢于不配合太祖的,也只有懿文太子。

懿文太子这种态度,对建文帝的影响当然很大。很可能,建文帝小时候就在父亲书房见过那些后来被祖父焚烧的航海书籍和仪器,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建文帝用四年的短暂开海,撬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大门,可惜只是昙一现。

就是《永乐大典》,其实也是建文帝开始修的,成祖攻入南京后,接收建文帝收集的图书三万卷,接收了修书班子继续编书。用来编修大典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建文时期准备的。

永乐朝的两件大事,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居然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平心而论,朱寅不认为建文帝这个老祖宗是个合格的君主。否则的话,也不会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没有帝王的手腕和智慧,即便有开海之志,有修书之心,也是无济于事。

再说禁海。

所谓禁海,禁的其实只是广大百姓,却从来没有禁住权贵豪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