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本帅自有办法!”(2 / 3)

加入书签

杆,大筒(火炮)三百多门,换了朝鲜战马的骑兵五千余。”

并坐帅位的戚继光不禁点头,神色有点凝重。

这一仗已经开始收网,他赢定了。可他要的不是赢,而是克竟全功的全歼!

朱寅继续说道:“我军九万,日军六万,兵力优势不算太大。日军骑兵远不如我军,可日军有火枪优势。义州平原不过百里,南边东边都是大山,若是不能全歼,日军残部逃入大山,要剿灭就难了。”

朱寅比谁都清楚,日军火绳枪的数量和质量,吊打明军。

日本有已经成熟的标准化火枪厂,因为都是私人产业,大名择优采购,所以质量很好,不比同时代的欧洲火枪差,而且规格相同,算是制式化的火枪装备了。

弹药同样如此,质优可靠。日本人还真别说,在造东西方面一直就比较靠谱,古代也是如此。不管是太刀还是火枪,绝不肯马虎。

反观义州明军,虽然有九万人,火器也很多,可火铳却是五八门,就算数量最多的三眼铳,也是规格各异,良莠不齐。

火药质量也很堪优。

明军的火器,可以用哭笑不得的八个字一言概括:“设计先进,制造低劣。”

一点也不矛盾。

要论火器的设计,明朝的技术绝不比西洋差,甚至更强。可是一旦造出来,精品却很少,可靠性很差。

因为不但偷工减料,工匠也敷衍了事。

毫不客气的说,明军火器的怪现状,是明朝系统性腐败的写照。也是工匠地位低下、待遇恶劣的必然结果。

日军的火绳枪不但比明军的火铳好,而且已经用大规模的火枪打了几十年的仗,火枪战术思想也很成熟,属于战略性质的独立军种。

明军呢至今没有火枪兵的独立编制,都是混编使用,战术也只是最简单的三段击,更别说战略军种地位了。

历史上,李如松是怎么打败日军火枪兵的

用明军的炮兵、骑兵、弓箭手优势,三者配合起来,才克制日军火枪队。

可李如松也只能击败日军,无法歼灭之。

眼下,要想全歼这股日军,一口吃掉六万敌人,势必要有更好的战术。

戚继光说道:“日军倒也奸诈,得知被切断后路,也不给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而是六万人汇合在一起组建大营。虽然如此一来更难打了,可也省了很多事,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诸将闻言,都是眉头微锁。

这一仗不是不好打,就是关门打狗而已。

可是经略使和大将军的要求都很高,要的不是击溃击败,而是全歼,这谈何容易倭寇可是硬骨头,战力很强,可没有土蛮那么好打。

就算在两军阵前推出日本王和平秀吉的夫人,动摇日军军心,要歼灭六万人也不易。大明立国以来,一仗歼灭几万人以上的敌军,屈指可数。大多只是击溃。

戚继光站起来看着地图,摸着白的胡须,脸上石刻般的皱纹满是百战老将的沧桑。

随即,老将军一指,“这里是鹤多山,距离日军大营最近的是西峰,不到两里地。日军大营背靠鹤多山,在山脚扎营的确很稳妥,能避免被我军抄了后路,可是——”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军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说完,手指重重在鹤多山的位置重重一点。

李如松说道:“大帅的意思是,将我军的大炮运到鹤多山的西峰,布置一个炮台,然后居高临下轰击日军大营”

麻贵也明白了,“大帅,这是个好法子,可是大炮那么重,平地上都需要几匹骡马拉动炮车,如何运到西峰西峰虽然不高,也有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