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哭泣的朝鲜君臣(2 / 5)

加入书签

都承旨柳成龙的声音惊起一群水鸟,扑棱棱的掠过残缺的斗拱,在布满裂痕的藻井投下转瞬即逝的阴影。

此时,朱寅的船终于靠岸,李昖被人扶着,率领几十个朝鲜两班大臣,步伐艰难的迎上前去。

与此同时,仅存的乐队也稀稀落落的奏起了迎接天使的礼乐。

朱寅早就用望远镜,将身穿五章冕服的朝鲜王李昖看的一清二楚。就是李昖那因为沉湎酒色而松弛的眼袋,也一览无余。

朱寅对这个朝鲜历史上的所谓“宣祖”,不屑一顾。

作为一个拥有八百万臣民、手握实权的国王,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八道尽失、丢掉九成国土,将抗倭大事交给自己的儿子,自己一路逃到鸭绿江边,随时准备逃入大明…

这种人不是昏君是什么他有万历的弱点,但没有万历运气好。

但凡此人有些胆魄和本事,也不会这么快就让朝鲜差点亡国。

“钦使下船!”随行礼官唱喝道。

随即仪仗队就先下船上岸,接着众人就簇拥着身穿蟒袍、头戴梁冠的朱寅下船。

朝鲜君臣看到朱寅,忍不住神色一怔,都是面面相觑,目光惊愕。

天使怎么这么年轻看上去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啊

他们情报封闭,还不知道朱寅的事情,事先也不知道大明会派朱寅出使日本。

虽然朱寅还是少年,可是朝鲜君臣却无一人敢怠慢。因为朱寅相貌清俊,气度尊贵,一看就不是个普通少年。

必然是个极有来历的!

眼见钦差仪仗和旌节打出来,李昖仅仅犹豫了一下,就赶紧对朱寅下拜行礼。

“臣李昖,见过上国天使!恭请天子圣安!”

他虽然是朝鲜国王,位同大明郡王,权知朝鲜国事,可一旦遇到大明使臣,还是要主动行礼。

因为朱寅代表的是大明,是天子。所以,他拜的也不是朱寅。

数十名两班贵族出身的大臣也一起下跪行礼,给天子请安。

“皇帝圣恭安!”朱寅手一抬,“殿下请起!诸位请起!本使乃是出使日本,督促日本退兵停战,并非出使朝鲜。本使也只是路过,暂时停留义州。”

朝鲜君臣这才站起来,一起寒暄问候,无非是天使远来辛苦。他们说的汉话似乎发音不准,和中原官话差异很大。

朝鲜君臣精通汉文,却拙于和明使汉语交流。也就是说,在明朝看来,他们精通汉语的读写,口语却很差。

很多人都会读写汉文,也知汉字精髓。可是口语发音古怪,只有极少数人能和明朝使臣用汉语熟练交流。

因为他们说的汉语,明朝使者听不懂。

同样,明朝使臣的汉语,他们也听不懂。

朱寅知道,史书记载朝鲜国王和明朝使臣交谈,因为彼此的汉语都听不太懂,只能借助翻译或者“笔谈”。

这就是史料记载的“笔谈易,口说难”。

然而奇怪的是,朝鲜贵族之间可以熟练交流汉语,却不能和明朝使臣熟练交流。

朱寅当然知道原因。

原来,朝鲜贵族传承悠久,源头仍然是高丽时期的那些世家大族,说汉语的传统很悠久了。自诩“东国虽小,慕华如父”。

讽刺的是,此时的朝鲜汉语更接近河洛雅言。

唐宋时期朝鲜贵族就使用河洛雅言为上流语言。后来被元朝统治,河洛雅言几乎中断。

大明建国后,为了消除辽、金、元的胡语影响,太祖恢复以河洛雅言为准的“中原正音”,制定《洪武正韵》,推行全国,颁布给朝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