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小老虎的四款罪状!(2 / 4)

加入书签

就应该下旨有司查明实奏,或者让朱寅上书自辩。

皇帝如果不信,那就应该下旨训斥、甚至罢免郑国望等人,或驳回弹劾,起码也要留中不发。

可皇帝却发回廷议。

这说明皇帝因为郑氏和国本之爭的缘故,心中对朱寅不喜,有意打压他。但皇帝又爱脸面,不想落下苛待功臣、刻薄寡恩的恶名。

这才取其中,搞出一个发回廷议的折中方案。

如此一来,朱寅的弹劾会不会被通过,就看廷议结果了。

廷议有利於朱寅,朱寅就然不动。廷议不利於朱寅,朱寅也只能做出上书请辞职的姿態,挽不挽留就看皇帝。

若是这样,皇帝多半不会挽留。

那么朱寅一旦丟官去职,回家赋閒个十年八年,再起復时已经二十多岁,也就不太年轻了。

这或许是皇帝想看得的结果。

首辅王锡爵也很愿意看到这种结果,他希望藉此机会,以將功折罪的名义,让朱寅回家赋閒十年八年。

他自问没有私心,是为了朝廷。

王世贞临终前信中说过的话,王锡爵至今记忆犹新:

“朱稚虎之为人,年少奸诈,性偽如真,心机险括,城府幽深,恐为严、张之属。假以时日,乱社稷者,或恐此子也——“”

王锡爵气度儼然的坐在丹之下,犹如庙里的泥胎菩萨。他回想王世贞的话,那双有些昏的老眼,不禁多了几分霜色。

王世贞学贯古今,是海內文坛盟主,也善於察人,向来目光独到。

王世贞生前和自己有连宗之谊,也是挚爱亲朋。

对於王世贞对朱寅的评价,他当然不能无动於衷。

张居正倒台后,正气浩然,邪气辟易,朝堂眾正盈朝,是容不得第二个严嵩、张居正了。

作为首辅,他辅助天子治理天下,岂能不谋一世朱寅若真是祸乱社稷之人,就算今日杀了他,那也是为了国家。

可惜,主持这次廷议的是左都御史李世达。而据他所知,李世达对朱寅很是欣赏。

於是王锡爵还没有等到李世达说话,就浓眉一轩,抢先一步说道:

“大司宪,晚生可否先说几句话”他端起茶几上的茶盅,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铭刻著国朝首辅的威严和沧桑。

眾人顿时一起肃然看向首辅大臣。

“元辅请讲,下官静听。”左都御史李世达拱手说道。他其实和王锡爵是同年人,今年都是五十九岁。

说起来李世达也是本朝名臣,资格很高,比王锡爵还早了六年中进士。这就是为何王锡爵在他面前自称晚生。

可王锡爵却是榜眼功名,翰林出身,所以能后来居上。李世达入仕早六年,可他还在地方当巡抚时,王锡爵就已经入阁拜相了。

可见翰林的出身有多重要。

王锡爵说道:“听闻大司宪在大司寇任上时,曾经驳斥主张纳粟赎罪的朝臣,表示『法不可废,寧赦勿赎。赦则恩处於上,发犹存也。赎则力出於下,法犹不存』。”

李世达隱隱猜出王锡爵的意思,点头微笑道:“下官確是如此主张,还请元辅赐教。

王锡爵道:“晚生安敢赐教。大司宪之言一语中的,晚生深以为然。天子言出法隨是以律法皆出於上。圣意之精微,便是法理之所存也。民意固然重要,可终究是力出於下,难免受制於舆论,背离於圭泉。”

“所谓为君分忧,也就是上能体察上意,下可俯拾人心。廷议也好,廷推也好,以此为准绳,也就能君臣相得,內外同心。我等也就尽了本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