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吾已预判,贼军之所预判也。」(3 / 4)

加入书签

军,这是为何”

朱寅说到这里,语气略带金石之音,目光扫了一眼叶梦熊。

他其实不是责难叶梦熊,而是表示对明廷的不满。

晚明时期的甘肃镇已经有三百万人口,光是汉人就超过二百万。

可是明廷却始终没有恢復汉唐时期的郡县,仍然使用军镇模式。

这种不同於內地粗放管理模式,使得军户不但沦为军官的农奴,而且军官也被朝廷派遣的监察官员欺压,始终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理,各种矛盾尖锐,社会动盪不安,情势十分复杂。

洪武时期为了开发河西,大量迁徙南方人口去甘肃镇,为的就是时机成熟后恢復郡县,巩固西北边防,进而开发西域。

可是两百年过去了,明廷对河西的治理,不进反退!

和河西一山之隔的青海(西海),明初本来也在掌握之中。如今倒好,完全成了蒙古人的牧场,硬生生的搞出一个实力不弱的西海蒙古!

甘肃巡抚叶梦熊嘆息一声道:“制军的疑惑,下官也早有思虑。甘肃军户、马户之沦落触目惊心。河西民风彪悍,汉番合,以至於小乱不断,贼寇如毛。所谓西北响马,也多处於此。”

“这次庆逆自立偽朝,河西汉人从逆者眾,自是平时心中对朝廷早有不满。以我所见,应该用重典严加惩治,凡从逆百姓皆为贼寇,宜铁腕镇压,一体诛杀,以做效尤。”

叶梦熊作为甘肃巡抚,是监军团中仅次於朱寅的文臣,他的话分量很重。

但是他的意见,朱寅却不以为然。

朱寅摇头道:“抚军此言差矣。河西百姓,亦是大明百姓,皇上赤子,所谓从贼附逆,也是贼军蛊惑,官吏欺压至此,他们怎么真的喜欢反叛呢岂不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河西汉番百姓三百万人,若是铁血杀戮,怕是越杀贼寇越多,河西就再无寧日。就算真的有用,杀光了河西百姓,收復河西又有何用”

戚继光道:“当年东南倭乱,沿海很多百姓因通倭被杀,可倭寇越是越杀越多,越杀越强。究其根源,明著是通倭,其实是对官府不满。贪官污吏越多,盗贼就越多,造反的人也越多。光杀是没用的,终究还是一个治字。”

“如果跟著贼军日子反而更痛快,难道他们会因为是大明的百姓,就站在朝廷这边吗”

朱寅道:“这就是今日军议第一个意思。河西很多军户支持庆逆,那是之前河西军户日子太苦。我军要儘快击败贼军,就要让他们知道,朝廷不会不管他们。”

“我准备上奏朝廷,在甘肃镇设立州府,改军户、马户为民户,並且免徵赋税五年。

另外,凡是不再归附偽朝的百姓,一律既往不咎。我希望诸位和我一起上奏。”

“否则,西北迟早会有人造反,造大反。”

朱寅知道,明末西北造反的主力,就是西北诸镇的军户。军户是最惨的,受到双层欺压,人身自由还不如农民。

民户受到州县官员管辖,就算吏治腐败,社会多少还在国家律法所及之处。

可是军镇就不同了。

戚继光点头道:“是该在甘肃设置郡县了。这军镇长期由各级军官管辖,实在是粗暴简单,军户生死荣辱,都操之军官之手,就算被无辜打死,也说是触犯军法,名为军户,

实与奴隶无异。”

叶梦熊同意朱寅的方案。郑国望和郝运来也表示附议。

朱寅知道改军镇为郡县的提议很难被朝廷通过。因为涉及到的利益太大。可如果借著这次河西之变,只改甘肃一镇,还是有希望的。

朱寅说完了这些,这才说起军事。

“有南下逃难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