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赞府(1 / 5)

加入书签

这中年男子头戴网巾,手持书卷,仪態閒雅,飘逸的鬍鬚又黑又亮,眉目疏朗,风度翩翩。

一幅標准晚明士大夫的打扮,卖相十分要得。

朱寅和寧採薇不知这位帅叔的来歷,只能一起行礼。

朱寅叉手作揖:“小子见过长者,这厢有礼了。”

朱寅能看出,此人不像是来县衙办事的,观其神情气质,应是县衙官员。

他在这县衙重地,居然不穿官府公服,而是穿著燕居閒服,可见级別不低。

最起码,也是典史、教諭级別的“大佬”。

寧採薇也双手虚握,一上一下的放在腹部,微微屈膝,像模像样的道个万福。

“奴家见过长者。长者万福。”

那中年男子意態閒適的轻撩下摆,在傍边的石凳上坐下,一双炯然的眼眸在两个孩子身上扫了一眼,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

“隨你们家大人来的你家大人是谁认得老夫么”

他能看出,朱寅和寧採薇虽然衣饰普通,却又像是大家子女,不似一般人家。

可是这女郎没有裹脚,明显就是一双天足,却又和乡野陋妇、贱籍粗女一般了。

可惜。

但这两个孩子宛若金童玉女,很是討人喜欢。他一见之下,就心生好感。

反正午后无聊,秋光静好,和稚子閒话几句,也有一番童趣吧。

朱寅老实回话道:“我们是自己来的,大人不在南京。小子不知长者尊號,不敢请教长者台甫。”

这是很礼貌也很得体的回答。

他不想知道对方的姓名来歷。因为此人多半是官员,一旦知道官职,就要下跪。

他不想跪。乾脆不问。

明朝“非大仪等事无须跪拜”,的確是太祖皇帝的规定。

明初遵守的很好。哪怕平头百姓见到一品大员,也只是道边避让,行揖礼而已。

那时,只要不是重大礼仪、过堂审案等场合,臣不跪君,下不跪上,民不跪官。

可这是老黄历了。

弘治之后,制度大坏。

对官员有利的,就是洪武祖制,断不可改。对他们不利的,就要大改特改,置若罔闻。

祖制是铁打还是泥涅的,就看他们喜不喜欢。

从嘉靖时起,跪拜之风开始蔓延。不但大臣动不动跪皇帝,下官也动不动跪上官。

甚至武將跪文官。

至於平民百姓,更是见官必跪。不但没了明初见宰相不跪的权利,对底层官员也要下跪。

不跪的祖制反而成了非礼。跪,反倒成了制度。

到了清朝,跪拜礼更是被“发扬光大”,到了无以復加的地步。除了皇帝,谁都缺钙。

眼下,若是知道对方是官员,朱寅必须要跪。

除非他有功名在身,或者是勛贵宗室。

谁知那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平易近人的抚须道:“小儿倒是老成。老夫江寧右丞,姓庄。”

偏偏报出官职字號。

也不知道是不是看穿了朱寅的心思,有意为之。

“原来是赞府庄老爷!”朱寅心中十分鬱闷,却只能硬著头皮跪下,下拜稽首道:“孩儿朱寅,见过赞府老爷!”

时人尊称县丞为赞府。

算了,现在自己才九岁。对方快四十了吧就当是跪长辈拜年。

寧採薇万般无奈,却也只能跟著朱寅下跪道:“孩儿见过赞府老爷。”

孩儿,是晚明时期百姓对官员、小官对高官的一种自称,和“小的”、“小人”意思类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