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赵俣VS赵寿:父子矛盾(3 / 5)
sp; 真不是没这种可能。
赵俣好色如命,无女不欢,哪晚不玩三五个女人?
而好色的帝王,大多都短命。
再说,这个时代的人,平均寿命只有四十来岁,赵俣离这个平均值已经没差几年了。
关键,赵俣前面那几位皇帝,也就是他爷爷丶他爹丶他哥全都短命。
宋英宗赵曙,去世时36岁。
宋神宗赵顼,去世时38岁。
宋哲宗赵煦,去世时25岁。
这麽一看,赵俣像不像已经「时日无多」了?
这让赵俣怎麽能不抓紧培养自己的继承人?
再者,赵俣考虑到,自己收复青唐丶收复西夏丶收复燕云十六州丶收复高丽,灭辽丶很快就会灭金收复东北,不仅让大宋完成了大一统,还对外大大扩张了领土,同时,开启工业革命丶开启大航海时代丶发现新大陆,改良粮食解决大宋民众的温饱问题,彻底实现了大宋中兴,功盖古今中外,这绝对不会是一个小小的赵寿能撼动得了的。
最关键的是,皇权的本质从来都是「强主则弱储」。
李渊丶李隆基丶赵佶的被动放权,根源并非其儿子的野心膨胀,而是自身已坠入权力的下坡路——他们或因政变失势,或因战乱丧权,或因昏庸而导致亡国的局面。
只要帝王身处权力巅峰时,即便储君年齿渐长丶羽翼初丰,也绝无越界的胆量与能力,这一点在历史中早已被反覆印证。
康熙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他在位六十一年,晚年虽有「九子夺嫡」的乱象,但诸皇子争夺的始终是「未来继承权」,而非「当下夺权」。
即便当时雍正已过不惑之年,在康熙面前仍需恪守储君本分,每日晨昏定省丶奏对谨言,连培植亲信都需藏于暗处。
这只因康熙晚年虽倦于政务,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军权丶人事权与朝政决策权,既能随意任免大臣,也能随时调整诸皇子的爵位与职权。雍正深知,只要他父皇一日未倒下,自己便一日无抗衡之力,所谓的夺嫡不过是在康熙划定的框架内博弈,绝不敢有半分逼宫之念。
另一个鲜明案例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登基后立朱标为太子,悉心培养二十五年,即便朱标已成长为能监国理政丶拥有一定政治声望的储君,在朱元璋面前仍需绝对顺从。
朱元璋在位期间,借「胡惟庸案」丶「蓝玉案」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朝堂之上无人敢挑战其权威,朱标即便对他父皇的严苛政策有不同意见,也只能以委婉劝谏的方式表达,从不敢试图干预皇权决策。
直至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皇权的交接才得以按朱元璋的遗愿进行。
&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