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逻辑涟漪与荆棘王庭(1 / 2)
艾米丽发现的“星语”,如同在深不见底的谜潭中投下的一颗石子,在希望要塞的高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微弱的、基于数学和谐的“低喃”,预示着逻辑之门并非绝对静止,它拥有某种形式的“反应”,无论这反应多么原始和被动。这为在夹缝中求生的人类,提供了一个极其渺茫却又无比诱人的可能性。
魏风最终做出了决定:在确保基础防御和内部稳定的前提下,抽调部分精力和资源,成立一个由艾米丽主导的“星语解析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极其艰巨且充满未知——尝试理解,甚至可能与那超越认知的存在,建立最初的、单向的“聆听”与“解读”。
“我们不需要立刻理解它在‘说’什么,”魏风在小组启动会议上强调,他的目光扫过艾米丽和几位精选出来的数学、理论物理及信息学专家,“首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监测和分析其信号模式的系统,寻找规律,评估其潜在风险与价值。任何主动‘回应’的尝试,必须经过最高授权。”
艾米丽领命,她深知其中的风险与意义。她的实验室迅速被改造成一个布满精密传感器和复杂计算矩阵的空间,这些设备大多与“蔚蓝之心”的能量网络相连,试图借助其超越常规物理规则的特性,来捕捉和放大那微弱至极的“星语”。
解析工作举步维艰。“星语”的信号并非线性传递,其信息似乎嵌套在时空本身的微小褶皱里,通过因果律的轻微偏折来呈现。传统的解码算法完全无效,艾米丽团队不得不尝试构建全新的、基于非欧几何与量子信息论的数学模型。
数日不眠不休的奋战后,他们取得了第一个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进展:他们成功地将一段持续了0.3秒的“星语”涟漪,转化为了人类感官可以间接理解的形式——一段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多维几何图形的动态演变过程。
“看这里,”艾米丽指着全息投影中那不断自我复制、扭曲、重构的复杂结构,声音沙哑却充满兴奋,“当虫群单位撞击门扉时,对应的‘星语’图形会呈现出强烈的拓扑排斥特性,所有结构瞬间‘断裂’并指向攻击源,表达一种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否定’。而归墟的规则探针靠近时,图形则会无限自我嵌套,形成逻辑闭环的迷宫,让探针陷入无限递归的解析,最终自我耗散。”
这证实了之前的推测,逻辑之门拥有基于底层逻辑的防御性反应机制。它不像生物体会愤怒,也不像智能体会算计,它更像是一段拥有绝对逻辑洁癖的自动程序,对任何它认定为“非法”或“错误”的接触,施以基于规则本身的“反驳”。
“它是在……用‘真理’进行自卫。”一位年轻的信息学家喃喃道,脸上充满了敬畏与困惑。
这个发现,让希望要塞对逻辑之门的存在有了稍显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带来了更深的寒意。一个依靠纯粹逻辑规则运行的存在,其行为模式可能比有情感的生命更加不可预测,尤其是当人类的行为被其判定为“逻辑错误”时,会引发何种后果?
就在艾米丽团队艰难解析“星语”的同时,希望要塞内部的活体疆域,也在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成功吞噬虫群侦察舰后,荆棘防御网络似乎完成了一次“升级”。其生长速度略有放缓,但结构变得更加精炼,能量流转效率显着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要塞核心区域与外围防御带之间的缓冲区内,一片被生态协调小组标记为“阿尔法区”的庞大荆棘丛,发生了异变。这里的荆棘不再是杂乱无章地缠绕,而是开始自发地、有规律地编织、构筑,形成了一个结构近似于穹顶大厅的奇异空间。
无数粗壮的、闪烁着幽蓝金属光泽的荆棘主干作为“梁柱”,相互交错,支撑起由较细藤蔓和能量脉络构成的“穹顶”。地面则由更加柔韧的根须网络紧密交织而成,踩上去有一种奇特的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