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活体疆域与心灵回响(1 / 2)
希望要塞内部,“荆棘丛”的蔓延与“林渊之芽”无意识散逸的“低语”,共同塑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环境。这里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造物,而是一片正在呼吸、生长并拥有自身模糊意志的活体疆域。与这片疆域共存,成为了每个幸存者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
生态协调小组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复杂性。他们成功利用能量信标引导荆棘丛,在要塞内部规划出了清晰的“安全通道”与“防御壁垒区”。然而,这片活体防御网络展现出的某些特性,远超单纯的生物或机械反应。
在划定的“防御壁垒区”,荆棘丛不仅密度极高,其棘刺的排列方式也呈现出一种符合能量场最优分布的、近乎分形的几何形态,能最有效地偏转和吸收冲击。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模拟攻击发生时,邻近区域的荆棘会通过地下(或墙内)的能量脉络迅速共享信息,使得整个防御网络能做出协调一致的反应,如同一个拥有分布式神经系统的生物。
“它不仅在生长,还在优化。”苏婉在协调小组的会议上,指着全息投影上不断演变的荆棘能量流图谱,语气带着科学家的兴奋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基于我们提供的威胁数据和我们自身的能量特征,它正在自我调整,构建最有效的防御模式。这个过程……带有强烈的进化特征。”
一名生物学家补充道:“而且我们发现,长期停留在特定荆棘区附近的人员,其生物节律和能量场会与周围的荆棘产生微弱的同步。这种同步暂时看来无害,甚至能略微提升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仿佛环境在……滋养认同它的存在。”
魏风沉默地听着。这意味着,希望要塞不仅在外观上,更在功能乃至对居住者的影响上,都越来越像一个完整的超级生命体。他们是其中的细胞,而荆棘则是免疫系统。细胞需要适应免疫系统的规则,否则也可能被误判为“异体”。
这种认知带来了一种微妙的安全感与束缚感。安全感源于强大的、自主的防御;束缚感则源于他们不再是这里的“主人”,而是“共生者”,必须遵循这片活体疆域自身的、尚未完全明晰的“法则”。
与此同时,源自林渊沉睡意识的“低语”——那些非逻辑的意向涟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缓慢增加。它们依旧无法被仪器捕捉,也无法被主动感知,但其对特定个体的影响却逐渐明显。
这一次,受到影响的是老工程师陈海。他正在维护靠近核心区的一台大型能量转换器,突然,一股强烈的、混杂着对破碎过往的无尽眷恋与必须前行的沉重决绝的洪流,毫无征兆地淹没了他。老工程师瞬间僵立原地,手中工具哐当落地,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布满皱纹的脸上尽是茫然与深刻的悲伤。那感觉持续了数秒才潮水般退去,留下他独自在机器的嗡鸣中喘息,心中充满了不属于自己的、浩渺的哀伤。
“指挥官……我觉得,我们可能忽略了什么。”陈海在恢复后,第一时间找到了魏风,声音还带着一丝颤抖,“那不是错觉……是‘它’……是这片大地本身在……做梦。而它的梦,会渗进我们的脑子里。”
魏风高度重视这份报告。他下令对所有报告过类似异常感受的人员进行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检测,结果均显示正常。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人都与“林渊之芽”或“蔚蓝之心”有着较高程度的能量交互(如苏婉的研究,魏风的深度冥想,陈海的长期维护工作)。
“这不是攻击,更像是一种……共情污染,或者说无意识的信息泄露。”苏婉分析道,“林渊的意识沉睡得太深,他无法控制自身逸散的精神活动。而这些活动,因为要塞整体活化的缘故,被放大了,并被与之共鸣的个体所接收。”
这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防御这种无形的、直接作用于心灵的渗透?长期接触这些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