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心灯不设防(2 / 3)

加入书签

和彩色记号笔,旁边立一块黑板,写着一句话:“你想让光变成什么样?”

第二天清晨,她把方案发给团队群组,附言只有一句:“我们要做的,不是守护记忆,而是打开系统。”

中午,父亲来了。

他没进门,先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低头看着自己的工作靴,沾着旧水泥和电线屑。

手里拎着一个铁盒,边角锈了,但擦得很干净。

“听说……你们现在不刻名字了?”他声音低,像怕惊扰什么。

林野点头:“嗯。现在大家自己画画,写字,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林国栋沉默地打开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根旧保险丝,每一根都被弯成了不同的形状——有的像闪电,有的像波浪,还有一个小小的心形,弯得不太圆,却格外认真。

“我以前只会修线。”他低声说,把盒子放在桌上,“现在……想试试,修点光的形状。”

林野鼻子一酸,却不敢哭。

她知道,这是父亲第一次,主动把自己的“语言”交出来,不是为了修理故障,而是为了参与一场对话。

首场“滤片工作坊”在老厂区举行。

阳光斜照进来,尘埃在光柱里浮游。

十几盏信灯围成一圈,像一场静默的集会。

大多数人很快动笔,涂涂画画,笑声渐渐响起。

只有一个少年始终坐在角落,手里攥着笔,指节发白,面前的滤片一片空白。

林野走过去,没说话,只是把自己刚写废的一张稿纸撕下,折成纸灯,放进身旁的台灯。

灯光透过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投出层层叠叠的影子,像一场被反复擦拭又不肯消失的梦。

少年盯着那光影,忽然吸了口气。

他提笔,在滤片上狠狠划下一道粗黑的线,仿佛要把什么割开。

然后,一点一点,把整片区域涂成深蓝。

灯亮时,整间厂房仿佛被夜海吞没。

可就在这片幽暗之中,光,依然在流动。

江予安站在门边,静静看着,嘴角微动,轻声说了句什么。

林野没听清。

但她记住了这一刻——当黑暗终于被允许发光时,世界反而有了真正的光。

林野站在窗前,玻璃映出她模糊的轮廓,与窗外流动的光影重叠在一起。

整座城市陷入短暂的黑暗,唯有那三十盏“信灯”次第亮起,像沉入海底的人忽然看见了星火。

灯光并不统一——有的泛着孩子涂鸦的粉红,有的是深蓝如夜海,还有一盏,滤片上只有一道被反复描摹的泪痕,在应急电源的微弱电流下静静发光。

居民从楼道里走出来,驻足仰头,有人举起手机拍照,笑声和低语在巷口轻轻回荡。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踮脚摸了摸灯罩,转头对她妈妈说:“这个光……不像停电,倒像过节。”

林野的心口微微发烫。

荆棘纹身不再刺痛,也不再溃烂,而是以一种近乎温柔的节奏搏动着,仿佛它终于认出了这世界原本的模样:不完美,却允许破碎存在;不永恒,却愿意在断裂处继续照亮。

可她的手指仍攥着手机边缘,指节泛白。

团队群聊已经炸开。

有人说这是公益项目的胜利,是“信灯”真正融入城市的开始;也有人激烈反对——市电力公司的接入协议里写着“统一调度”“标准维护”,一旦纳入应急系统,是否意味着每一片私人情绪都将接受技术规训?

滤片会不会被换成白光?

创作权会不会变成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