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国家不如世家(1 / 2)
直到后面,曹操逐渐一统北方之后,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的经济崩溃局面。
为了快恢复生产,曹魏也继续并且大力扬推行以实物税为主的“租调制”
,货币税并非主流。
曹魏初期以谷帛交易,后恢复五铢钱(但流通有限),避免滥货币引通胀,有限的恢复了部分货币信用,让整个魏国市场、经济稍稍稳定了一些。
再加上曹魏独创的非常适合三国乱世的模式——屯田制:曹操在北方推行民屯(招募流民垦荒)和军屯(士兵战时作战、闲时种田),按比例分成(如官六民四),迅恢复粮食生产,保障军需。
这一措施的优势不仅可以直接解决土地荒废和流民问题,更能减少对货币经济的依赖,适合战乱后的经济重建。
这个时候的国家税收还是以实物税为主体的租调制,逐渐稳定财政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曹魏的屯田和租调制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可观的,为西晋统一奠定经济基础——这也是其他两个国家吴国、蜀国都不具备的优势,因为其他两个国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方式跟饮鸩止渴一样。
比如蜀汉在刘备占领益州,创建蜀国之后的“直百钱”
策略: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
(1枚抵1oo枚旧钱),短期内迅聚敛财富,但需配合实物储备(盐铁专营、蜀锦贸易)对冲通胀风险。
蜀汉的“官营经济+有限货币”
模式在弱小政权中具有参考价值。
但时间久了之后,确实没办法长久有利于社会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蜀汉后期赋役加重(如北伐透支民力),导致“民皆菜色”
。
三个国家中最搞笑的当属于吴国,他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也没能挥自己的优势,比如东吴的造船业与海外贸易(交州、南洋),都是一些潜力巨大但是东吴并没有好好利用的关键点。
还有孙权打不过北边诸侯了,有事没事就去找山越刷存在感,但是在频繁征伐山越的苛役之下,也导致了民变,反而成了朝廷的负担。
最搞笑的是东吴还喜欢画饼,直接推出了“大泉当千”
“大泉五千”
等虚值大钱,导致恶性通胀,经济混乱,滥大钱导致经济崩溃,为后人淌出一条道路,两千年后还在警醒世人——证明虚值货币不可持续……
上面是三国时期的各国经济货币政策,有一丢丢跑题了,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整个东汉末年,朝廷是很穷,几乎没钱的,别看张富花钱大手大脚的,但是他的金钱来源也是靠‘掠夺’,比如拿下长安、荆州、司州之后补充的国库。
正儿八经的税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就勉强跟各地官吏俸禄齐平,哪来其他闲钱去养兵啊……
东汉末年的情况其实跟明朝中后期有一点相似的,以文官集团为代表和他们背后的大家族,几乎垄断了各种有钱的生意产业,包括明朝被朱高炽廷下的海运等等,后续的明朝皇帝,文官集团非常有钱,但就是不给朝廷。
那朝廷能怎么办呢?真的没办法,要不然就是从世家大族手中扣钱,要不然就是积贫积弱,到最后无钱军饷,整个国家的江山也就扔出去吧,明朝最后的灭亡不就是这样吗?
三国也是,真正的钱财包括金银、粮食等大头收入可都窝在世家大族手里呢,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大家族的人都那么牛逼——有钱饿不死长大后机会不就多了,穷人都饿死了,还谈什么牛不牛逼。
所以,张富才绞尽脑汁想从世家大族脑子里抠钱出来,现阶段杀不得,那就只能想黑路子,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了,哪怕自己不要名声,也要利用大贪官和珅去搞事情,能抠出来多少是多少,总比没有强!
要不然蜀国只要战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