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失了体面,忘了本分(1 / 3)

加入书签

常静在宫里走动,不管是见了哪位娘娘,都是甜甜地问安,说话轻声细语,又懂规矩。

她生得粉雕玉琢,一双眼睛水灵灵的,笑起来时,两个小梨涡浅浅的,瞧着就让人欢喜。

后宫的妃嫔们见了,没一个不疼她的。

有的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有的给她塞些新奇的点心果子,还有的拿出自己宫里的珠花首饰,要给她簪在发间。

常静也不扭捏,接过了便甜甜地道谢,说话做事透着股机灵劲儿,却又不失分寸,半点不让人觉得聒噪。

便是那些平日里性子冷淡些的娘娘,见了她这模样,也忍不住放缓了脸色,多问两句家常。

宫里人都说,这常家的姑娘,真是个招人疼的妙人。

常宁、常静兄妹在应天城里,那是极有脸面和身份的。

他们的父亲常孤雏,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儿子,手握重兵,在朝中分量极重。

再论他们的母亲,更是来头不小。

一位是当朝公主,金枝玉叶;一位原是北元贵族之女,后被封为公主,身份尊贵;还有一位,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将门之后,家世显赫。

有这样的父母做靠山,兄妹俩在应天城里,无论走到哪里,谁不高看一眼?

便是那些勋贵子弟、皇亲国戚,见了他们,也都要客客气气的。

除此之外,他们兄妹俩还有一层极硬的关系——他们的亲姑姑,正是当朝太子妃。

这层关系摆出来,更是无人敢小觑。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太子妃便是将来的国母,常宁、常静既是太子妃的内侄,与皇长孙朱雄英更是亲上加亲。

如此一来,他们在应天城里的身份,越发显得尊贵非凡,便是寻常勋贵家的子弟,见了他们也得恭谨几分。

常宁、常静兄妹俩出门时,半点没有贵胄子弟的架子。

见了街边摆摊的小贩,会笑着问声价格;遇到问路的百姓,也会耐心指引,甚至偶尔还会停下来,接过卖花姑娘递来的一小束雏菊,笑着道谢。

有回在茶楼歇脚,邻桌几个百姓正议论着哪家的点心好吃,常宁听见了,还凑过去搭话,说街角那家铺子的桂花糕更地道,说得兴起时,竟和百姓们聊得热络。

常静则会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大家说话,有人看她生得好看,忍不住夸两句,她也只是腼腆地笑一笑,轻声说句“谢谢”。

这副随和模样,让寻常百姓着实吃了一惊。

在他们印象里,像这样家世显赫的贵人,多半是前呼后拥、目不斜视的,哪见过这般接地气的?

久而久之,街坊邻里说起他们,都赞一句“没架子,好相处”,遇见了也敢主动打招呼,兄妹俩也总是笑着回应。

应天府的酒肆茶寮里,总有些勋贵子弟聚在一处,折扇轻摇,言谈间少不了品评人物。

聊起常宁、常静兄妹那副“亲民做派”,不少人便嗤笑出声,语气里满是不以为然。

“哼,堂堂国公府的儿女,整日跟贩夫走卒混在一处,成何体统?”坐在窗边的李公子把玩着玉扳指,瞥了眼街对面正帮老婆婆拾捡散落蔬菜的常宁,嘴角撇出一抹讥讽,“上次见他蹲在路边吃馄饨,连筷子都没摆规矩,旁边拉车的老汉还拍他肩膀呢——这要是传去京城,我李家的脸都替他烧得慌。”

旁边穿锦袍的王公子跟着摇头:“可不是么。前几日庙会,撞见常静给卖糖画的老头递水,笑得跟自家长辈似的。她当自己是街边丫头?忘了身上流的是何等血脉?咱们勋贵之家,讲究的是威仪体面,跟平头百姓勾肩搭背,那是自降身份,简直是有辱门楣。”

“依我看,是他们父母教得松了。”另一个手摇折扇的赵公子冷笑,“想当年我祖父镇守北疆,出行时甲士开道,百姓需跪迎十里,这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