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姓·李(1 / 7)

加入书签

李姓,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最多,所以又被称为“帝王之姓”。

李姓的起源可归纳为皋陶后裔说、老子后裔说、封地得姓说、赐姓改姓说四大源头。

皋陶后裔说,是李姓最古老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皋陶。皋陶是舜帝时期的大理官(掌管司法刑狱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因断案公正、执法严明,被后世尊为“司法鼻祖”。皋陶的后裔世袭大理官职,历经夏、商两代,其家族便以官职“理”为氏,称“理氏”。

商朝末年,理氏家族出了一位名为理徵的官员,因直言劝谏商纣王的暴政,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为躲避追杀,带着幼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途中母子二人饥饿难耐,靠采食路边的“李子”得以存活。为纪念这段救命之恩,也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契和氏便将“理”氏改为“李”氏,这一说法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中均有明确记载。

老子后裔说:老子李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太上老君”,其姓氏来源与理氏同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有学者认为,老子是理徵的后裔,其家族因“理”改“李”后迁居楚国,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望族。

老子作为李姓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以《道德经》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础,后世李姓族人多以老子为精神图腾,尤其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等名门望族,均将老子列为先祖。

封地得姓说:周文王姬昌有一子名虢叔,其后代被封于“理”邑(今河南郑州一带),其后裔便以封地“理”为氏,后因“理”“李”同音,逐渐改为李姓。此外,西周时期还有一支王室后裔被封于“李”邑(今甘肃临洮一带),其族人直接以封地为氏,称李氏。

赐姓改姓说:李姓的壮大,与历史上多次赐姓、改姓事件密切相关,尤其是唐代——李唐王朝将李姓定为“国姓”,大规模向功臣、少数民族首领赐姓,使李姓人口迅速扩张。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统治,多次将李姓赐予有功之臣,如开国功臣徐世积(后改名李积)、大将阿史那社尔(突厥贵族,因战功被赐姓李)等。据统计,唐代被赐姓李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达数十人,其家族后代均以李为姓。

北魏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叱李氏”“高李氏”等姓氏改为李姓;唐代,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因归附唐朝而改姓李;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族人改为李姓,进一步丰富了李姓的族群构成。

李姓总人口约95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79%。从全球范围来看,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李姓的迁徙历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先秦时期:李姓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甘肃一带。皋陶后裔利贞定居于伊侯之墟(今河南洛阳附近),其后代逐渐向周边扩散;而封于“李”邑(今甘肃临洮)的王室后裔,则在陇西(今甘肃东部)形成另一支聚居地。这一时期,李姓人口较少,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地区。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李姓族人因官宦任职、避乱等原因,逐渐向陇西地区迁徙。西汉时期,李姓在陇西形成了着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代表人物为飞将军李广的祖父李信(秦国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国)。李广及其子孙在西汉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使陇西李氏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部分李姓族人开始南迁,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今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但陇西李氏仍在北方保持强大影响力。北魏时期,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起源于今河北赵县)并称为“北方四大士族”之一,进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