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怎么就那么肯定?(1 / 2)

加入书签

“借鉴……嗯,参考美军特种部队的那种作战模式,渗透到敌控区纵深,专门执行‘猎杀’任务!

我们的目标就是精准定位并彻底端掉这些隐藏在平民区里的敌方小据点、补给点和指挥节点!”

杨振国的语气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只要能够成功打掉这些支撑敌方‘全民游击战’的骨架节点,剩下的那些被煽动起来的零散村民,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情报和弹药补给。

再进行严格的区域清剿和管控,前线的整体推进应该就会顺利很多,也能极大减少我们战士不必要的伤亡。”

“既然有这个构想,你直接在前线部队里,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中抽调精锐,组建这样的小队不就行了吗?

他们对战场环境更熟悉,适应性也更强。干嘛还要千里迢迢,从大后方我这里抽调已经退伍的人员呢?”顾方远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觉得这似乎才是更合理、更高效的做法。

杨振国听到这个问题,便明白顾方远对军事作战,尤其是特种作战的人员构成和运作模式并不太了解。

他耐着性子,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解释道:

“小顾,你不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在前线作战部队,除了指挥机构的警卫分队等特殊单位,原则上是不存在从各个连队‘抽调’士兵这种做法的。

我这么说吧,前线每一个作战单位,从班、排到连,都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锤炼出来的战斗集体,彼此之间有高度的信任和默契配合。

你突然跑去这个连抽一个神枪手,那个排抽一个爆破能手,硬凑成一支队伍,且不说原单位乐不乐意放人.....

就算人凑齐了,这种临时拼凑的队伍,缺乏长期的磨合与信任,在敌后那种极端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下,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反而容易因为配合生疏而出问题。”

他进一步详细说明:“所以,正常情况下,执行特殊任务都是成建制地抽调某个完整的、有相关训练基础的连队或者分队。

只有等到一支部队在战斗中被打残了,建制不全了,才会将剩余的人员补充到其他急需兵员的部队里去。”

杨振国最后点出了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是在正面战场待久了的老兵,虽然单兵技能和心理素质极强,但他们往往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战场肌肉记忆’和固定的作战思维模式。

让他们顶在阵地上打防御战、攻坚战,他们是绝对的好手。

但让他们突然转换角色,去执行需要高度灵活、隐蔽、协同的小队敌后渗透和突袭作战,他们反而很难适应。

因为那种大规模阵地战的习惯性思维和动作,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小分队行动的隐蔽性和默契度。

而韩文武他们不一样。

他们退伍后在你这里接受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就是侧重于小规模、高强度的特种作战模式。

他们之间的配合也是基于这套体系长期磨合出来的,这正是我们现在最急需的能力!”

顾方远上一世只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场的残酷。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山轮战)的具体细节,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后世网络上一些零散的、经过处理的资料。

以及这个时代报纸上偶尔提及的、语焉不详的战报。

特别是前线真实的、血淋淋的具体情况,哪怕在战争结束后很多年,很多细节也属于军事机密,很少会向公众完全曝光。

不过,从杨振国刚才描述的严峻形势以及他提出的特种作战构想来看,这个思路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行性的。

不管最终实际效果如何。

这至少是一种积极的、试图打破战场僵局、减少我军战士无谓伤亡的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