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他的选角】(求订阅)(1 / 3)
第418章【他的选角】(求订阅)
林有成这边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子,相当牛逼,自然是在文学圈和影视圈子里面都备受关注,应该说以现在林有成的影响力,不管是写的什么作品,都肯定会有相当大的期待。
现在林有成还是破天荒地写了一个原创的电视剧本子,自然也是万众期待。
郑小龙这边看了林有成的这个《闯关东》的本子之后,非常清楚这部剧有五十集左右的内容,而且整部剧还是关于家国情仇,这样一部还有与真实历史有关,界定着关内和关外中原大地,北上闯关东讨生活的艰苦岁月和奋斗征程,拍摄下来也是相当难得。
也是非常清楚这部剧根本并不是燕京电视艺术中心能够很好地拍下来的,这其中的拍摄成本可相当高。
其实这也是林有成之前想的合作,即便是他自己的公司也是需要找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制作《闯关东》这部剧。
因为这个原因,郑小龙这边自然也就会带着《闯关东》这部剧找到央视的电视剧制作中心。
这边说起来,电视剧制作中心也是历史,像电视剧的肇始,要从1958年录制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对这部第一次以“电视剧”来命名的节目,即便是现在许多业内人士都语焉不详,因为当时电视传播的范围很有限,拥有电视机的人也很少,在所播出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不大为人所知。
最初的“电视剧”,是在舞台表演的基础上与电视录播技术的简单结合。有人形容当时的电视剧是“一条主线,两三堂景,四五个人,七八场戏”,由于那时没有录像设备,只能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实时播出的方式,这种“一次性消费”的局限性,已无法再看到当初的情景。1979年由中央电视台完成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首次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而后逐步完善,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影制作的手段,根据电视传播与收视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拍摄方式。
后面也就是在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决定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和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合并组成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这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也是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设备老旧,所使用的大多是即将被淘汰的机器,资金短缺,为筹备拍片而“乞讨化缘”是常有的事,还有就是房屋不足,除机关安顿在虎坊桥的几间办公室外,五个创作集体、艺术处、导演室都分设在廉价的招待所和仓库里,那个时候时的中心被人们戏称为“八大处”。
不过,这制作中心创建伊始,来自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的60余人、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的120余人和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的10余人组合在一起,以期共同谱写电视剧的新篇,中心的徽志,三段圆弧组成的一朵新,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意念。
后面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中国电视剧的复兴时期,随着电视覆盖面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电视剧制作中心并入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初创阶段生产的《蹉跎岁月》、《走过暴风雨》、《生命的故事》、《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剧目,取得了开门红,广泛赢得观众的好评,为电视剧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电视剧制作中心还着手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逐一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风气之先,以电视剧的形式完整地诠释、演绎了这一经典的古代封建社会百科全书,1986年5月,25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央视和香江亚洲电视台同时播出,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在内地和香江同时掀起了“红潮”。
随后拍摄的《西游记》开始了神话类通俗剧的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