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制陶(3 / 6)
“小胖狗”给来福看,期待能看到它欣喜的表情。
不料来福根本懒得瞅陈舟手里那个土块一样的破玩意,一心盯着煎肉,目光坚定,搞得陈舟连连批评它不懂艺术。
……
26日第一次烧制陶器后的一周多时间里,陈舟一直在研究陶泥的配比和炉内温度、烧制时间等问题。
贴吧老哥写漏一句话,往往就意味着十几甚至几十件陶器的牺牲。
失败的次数太多,他甚至专门挖了个坑用于掩埋“残次品”。
靠着对金属热处理的理解和现代教育体系养成的思维方式,陈舟用本子上一行行数据在脑海中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制陶经验大厦。
后面几天,成功烧制的小陶器越来越多。
小杯子、小茶盅、小花盆以及各式各样的陶制玩偶摆满了卧室窗台。
除烧制成功率提升,陈舟捏制坯子的手艺也有显著提高。
目前,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件方形茶壶。
制造这件器皿的时候,他使用了捏泥成棍,然后一层层摞起来的技术。
待“米其林轮胎人”模样的茶壶外壁大体形成后,再往一侧壶壁上掏出一个洞,安装好预制的茶壶嘴。
随后在另一侧安装茶壶把手。
粗坯制造好后,陈舟还要用匕首或铁片抹平泥棍间的缝隙,将整件器皿修整得足够匀称规整,最后处理茶壶内部的凹凸不平处,才算结束整个茶壶的准备工作。
方形茶壶的前期准备工作足足有七个多小时,烧制它时,陈舟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辛苦毁于一旦。
好在结果没让他失望,这件制造工艺与瓷器有些许相似的方壶经受住了烈火的考验,蜕变成了一件真正的实用品,兼具美观和功能性。
不过由于陶器没有釉,这件方壶虽然不漏水,装水时间长却会自然地吸收掉一部分水分,还不够完美。
关于上釉的部分,贴吧老哥在“小窍门”中也有提及,但是总体比较简略。
只说了釉浆由泥和灰以及一些岩石调配而成,配比大约是泥十灰一。
至于釉浆中的成分具体是什么。
这个“泥”是什么泥,“灰”又是什么灰,就没有详细介绍了,不用说,又得靠他自己摸索。
……
8月5日,结束新一窑陶器的烧制,看到窑中所有陶器都没有明显开裂、变形等大问题后,陈舟觉得是时候搭建大型烧陶窑,开始为坛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