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深山练兵(2 / 4)
私军。
只不过根据关系亲疏远近,各有不同:五千户的封国为小国,只能置一军一千五百人;万户的封国为次国,能置二军三千人;二万户的封国为大国,能置三军五千人。
虽然事后又出台了罢兵令,但对于藩王而言,罢兵并不是强制性的。
只是由于养兵确实耗费钱财,所以藩王们才纷纷响应。
现在既然要练兵,正可以高举先帝法令,在国中进行募兵。
名义上只募集五千人,但刘羡提议,可以把练兵的地点改到了西面山林之中,令旁人难以查探。
这时再多募集个三四千人,又有谁能觉呢?
但募兵的数量也就止步于此了,再想更进一步,就无法掩人耳目。
因此,刘羡设想的第二条策略,便是恢复民屯。
屯田是魏武帝曹操开创的军事制度,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将大量的无地流民编为屯田户。
平日里垦田耕种,农闲时便练武习兵,一旦遇到了兵力不足的危急情况,就把屯田户拉上战场,也能勉强使用。
而刘羡的办法,并非是真让民间恢复屯田。
他只是以民屯为借口,让各县的县兵,在农闲时召集丁户,每月操练十日。
如此一来,虽不能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
但却能在一段时间后,拉出一支粗通军事,但数目庞大的军队。
刘羡做过计算,一年后,常山能够大约征召出三万左右的民兵。
而第三条策略,则是雇佣胡兵。
这还是李盛与刘羡商议出来的,他认为常山地处在并州、幽州交界处。
西面的并州多是匈奴人,北面的幽州多有鲜卑人。
这些胡人地处穷乡避壤,争勇好斗也是出了名的。
现在就可以与这些胡人暗中联络,用钱粮雇佣他们出人出力。
自东汉以来,胡人响应汉人出兵,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
用这种方法拉出一两万人,是大有可能的。
唯一的问题是,胡兵不好约束,应先进行审慎的考察,然后再加以使用。
有此三策,刘羡估计,一年后就能在常山拉出五万军队。
虽然素质良莠不齐,但俨然已是不可思议的度了。
司马乂对此是欣然应允,并且全权交给刘羡去做。
毕竟他虽说好武,平日里也不过是率领少量骑兵到处剿灭山贼,并没有如此大的扩军经验。
只是如此一来,府库开销多如流水,国内难免生有微词。
但司马乂都压制下去了,他对国中幕僚道:
“藩国与朝廷,就犹如枝叶与根基,社稷根基不稳,又怎能指望枝叶安然无恙呢?如今常山和平有数十载,府库粮秣堆积成山,不只是我的功劳,更是有赖于朝廷无事啊!
眼下的府库用度,哪怕是五万大军,也能够支撑个两三年。
为了天下将来的安宁,这又何足可惜呢?”
于是才有了眼前的一幕,司马乂再问刘佑道:“承伯,我们现在已经招了多少士卒?”
刘佑答道:“我们原定的计划是编练六军九千人,现在入场的已经有四军,剩下的两军还在招募,应该这个月就能募齐了。”
司马乂对这个度还是满意的,他转而又问道:“令公在太原如何?说服太原王加入了吗?”
刘佑得意笑道:“太原王年幼,国中大事本就由家父主宰。
我此去晋阳后,家父得知您有勤王意,当即就说服了太原王,还保证说,他会说服并州诸郡,也都支持殿下。
只要殿下起兵,家父最少能从并州拉出三万大军,与殿下一同南下!”
原来,司马乂不只暗中与司马颖有联系,他同时也与身为太原内史的刘暾交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