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又要签字记录还要公示(2 / 2)

加入书签

程复盘图”

“陈科长,您看,”

林纾的声音很平静,但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些名字,全都是假的。

李大壮就是利用我们过去的制度只看总额、不看细节的漏洞,凭空捏造了这几十万元的劳务支出。

我们增加的这些程序,看似繁琐,但每一步,都是一道‘防火墙’。”

他指着自己的建议解释道:“要求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是为了确保‘人’是真实存在的,杜绝凭空捏造。

要求必须有本人签字的领款记录,是为了建立资金流向的闭环,每一分钱都要找到最终的领取人。

而最关键的,是在村务公开栏里公示七天。”

说到这里,林纾的情绪微微有些激动:“为什么要公示?因为群众的眼睛才是最雪亮的‘摄像头’!

李大壮敢伪造账本,但他敢把一份全是假名字的领款单,贴在村口,让全村人看一个星期吗?他不敢!

只要有一个村民站出来说‘我没在他那干过活,也没领过这笔钱’,他的谎言就会立刻被戳穿。

我们增加的这点‘麻烦’,换来的是制度的‘安全’,我认为,值得。”

林纾的这番话,让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

那位财政局的陈科长,仔细地看了看手里的材料,又抬头看了看林纾那张写满坚定的年轻脸庞,最终点了点头,郑重地说:“我明白了。

我同意林纾同志的意见。

我们的制度,不能为了所谓的‘效率’,而牺牲掉最根本的‘公平’和‘真实’。”

“林氏清单”

上的第二大漏洞,是“虚报种植面积,骗取土地流转补贴”

这一点,是整个案件的根源。

林纾想起了王珂团队绘制的那张触目惊心的土地勘测对比图,那片被李大壮用笔“开垦”

出来的、多达数百亩的“幽灵土地”

,像一块巨大的伤疤,烙印在西郊村的版图上。

针对这个问题,改革小组内部也曾有过争论。

有人提议,可以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每年进行一次航测,数据精准,效率也高。

但林纾却提出了一个看似更“笨”

的办法。

他说:“无人机是好技术,但技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

李大壮可以买通乡干部,将来也可能会有人试图篡改航测数据。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要回归到最原始、最传统的群众监督和责任捆绑上来。”

他提出的方案,就是后来被固化下来的“三方会签+实地勘测”

制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