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金(1 / 2)
平原的麦浪翻滚着金波,货郎的布鞋踩在田垄上,沾了层麦香的土。他刚把十一和坛的土撒在打麦场边,就见麦茬间钻出些带着麦香的根须,像镀了金的银线,往麦秆的残根里钻。老农递来碗新磨的麦仁粥:“给根添点麦味,平原的土就认这个亲。”
消息顺着根道传回来时,小弹正给“十一和坛”旁的和果苗搭遮阳棚。他把麦仁粥的醇香记在麦秆纸上,挂在续语架最繁茂的枝桠上,旁边系着束饱满的麦穗:“让根知道,那边有会铺金的海(麦浪),还有会唱歌的镰(打麦声)呢!”森林的褐兔叼着颗松香的松子,往根道的竹管里塞,像在给平原的根捎点林的清。
周阿婆把平原的新麦、森林的松子、梯田的新米、高原的酥油、海岛的海菜、草原的奶豆腐、雨林的野果、沙漠的椰枣、海边的海带、山里的灵果、城里的面粉、青竹山的兰草籽,蒸了锅“十二辰糕”。糕在木甑里膨胀,麦香裹着松脂的醇、米的甜、奶的浓,像把十二地的日月轮转都蒸成了一团暖。“给割麦的人垫垫肚,”她往竹篮里盛糕,“让他们知道,平原的根和咱们的根,早通过麦浪的声缠成了团。”十二只“代表兔”(白、灰、海兔、沙兔、绒毛兔、雪兔、竹兔、黑兔、雪线兔、灰毛兔、褐兔、平原的黄兔)蹲在麦秸堆旁,黄兔啃着带麦香的糕,尾巴扫着地面,引得其他兔子围着它蹦,像在学麦浪起伏。
林欢和阿澈带着浸了麦仁粥的麻布,往平原去。他们把布铺在打麦场边,布上绣着十二地的根纹,最中间用麦粒拼了个“安”字,风一吹,麦粒就轻轻晃,像给根道平安。“让根顺着麦茬走,”林欢往布上撒了把灵果蜜,“甜混着麦香,走得更踏实。”阿澈在布角系了串铜铃,打麦时“哐啷”响,“这是给根的喜报,听见了就往谷堆里钻。”
先生在平原的老槐树下,教孩子们写“安”字的新解。他用麦秸在地上摆:“‘安’是‘宀’下有‘女’,‘宀’是屋檐,‘女’是生灵的暖,合起来就是屋檐下有暖,就是安。”他指着那些带麦香的根须,“你看这根,在麦茬里能藏,在土里能扎,因为它连着十二地的暖,知道有暖的地方,就是安。”
十二位绣娘(张婶、渔妇、城里妇人、青竹山姑娘、沙漠绣娘、雨林织娘、草原绣女、海岛渔妇、高原织母、梯田农妇、森林猎户妻、平原农妇)合绣了幅“十二方安和图”。平原农妇用麦秆编底色,其他人往秆里填绣:平原的麦、森林的鹿、梯田的稻、高原的雪、海岛的浪、草原的羊、雨林的蝶、沙漠的驼、海边的船、山里的花、城里的街、青竹山的竹,最中心是条银根盘成的圆,圆里卧着十二地的孩子,手拉手围成圈,像把所有的暖都锁在了一起。
货郎的“移动圃子”里,添了平原的麦糖和麦穗挂件。他把麦糖放进万家圃的蜜饯罐,把麦穗挂在青竹山的竹枝上,走在田埂时,担子上总飘着首十二地孩子合编的歌:“根儿长,连十二方,你割我的麦,我摘你的桑,安在一处是家乡……”
芒种时,平原的根须终于顺着麻布爬到谷堆下,开出串像麦穗的花——花瓣是麦的金,花心是灵果的紫,花茎缠着森林的绿、梯田的白、高原的粉,像把十二地的色都凝在了一串上。十二地的孩子踏着麦香来相会,在老槐树下铺开“十二方安和图”,图上的根纹竟和麦田里的真根须慢慢相扣,像把散落的星辰连成了银河。
小弹摘下朵麦穗花,发现花心里藏着颗带麦香的种子,种皮上印着十二地的根纹。他把种子埋进“十一和坛”旁的土里:“这是根结的安果,要让它长出能护着所有地方安宁的根。”
先生站在花旁,看着十二地的屋檐(平原的土屋、森林的木屋、梯田的竹楼、高原的毡房、海岛的石屋、草原的帐篷、雨林的吊脚楼、沙漠的土堡、海边的渔舍、山里的草屋、城里的砖房、青竹山的竹舍)在炊烟里连成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