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灵水(2 / 3)
就见裁缝带着个穿锦缎的小丫鬟来,丫鬟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里面装着些城里的花种——有月季、有芍药、还有株小小的腊梅苗,根须裹着湿润的棉絮,像被细心呵护的珍宝。“这是给青禾姑娘的谢礼,”裁缝打开盒子,眼里的光比漆盒还亮,“昨天见了‘万家春’布,才知山里的巧思比城里的金线更动人。”
青禾赶紧接过漆盒,把腊梅苗往灵果树下的土里栽,苗上还带着片嫩黄的叶,在晨光里颤巍巍的。“腊梅冬天开,”她给苗浇了点灵泉水,“到时候牡丹谢了,就轮到它香了。”星羽飞过来,用喙尖啄了啄苗根的土,像在帮它扎根,紫光落在嫩叶上,把黄染成了淡淡的金。
周阿婆端着刚蒸的紫薯糕过来,糕上用灵果酱画了朵小牡丹,紫得像染缸里的线。“裁缝先生尝尝这个,”她把糕递过去,“这紫薯是后山种的,沾了灵脉气,比城里的点心瓷实。”小丫鬟好奇地戳了戳糕上的牡丹,果酱沾在指尖,竟像染了点紫,引得她笑着去舔,甜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林欢和阿澈在竹亭旁挖了片新花圃,专门用来种裁缝带来的花种。花圃的土掺了些牡丹盆里的旧土,“沾点老住户的气,新花长得快,”林欢用锄头把土耙平,“再围圈竹篱,和牡丹圃做邻居。”阿澈往土里埋了些碎瓷片,是货郎换过来的旧瓷碗敲的,“反光,能给花根挡挡虫。”
先生在石板上教孩子们写“邻”字,说这字左边是“令”,右边是“阝”,“就是让好东西挨着住,像牡丹和腊梅,像城里的花和山里的草,”他指着新花圃,“花挨着花,人挨着人,日子才能热热闹闹,像这竹亭里的换客,你来我往才叫亲。”
张婶把“万家春”布铺在竹床上,带着山民们比量着做新衣裳。给周阿婆做件夹袄,用布上最艳的紫瓣当后背;给李大爷做件坎肩,取黄蕊的部分,暖融融的;还给小弹和小石头做了两件小褂子,袖口绣着小小的牡丹芽,“穿上就像花的小管家,走到哪都带着喜气。”
午后的阳光把新花圃照得暖融融的。阿芸调了种新的染色,用月季花瓣和星落草叶煮水,染出的线粉中带紫,像朝霞映着星子。她教姑娘们用这线绣月季,针脚里藏着点山里的野气,比城里的绣品多了份活泛。裁缝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掏出剪刀,要把“万家春”布剪下一角,说要带回城里当样布,“让更多人知道,草木能织出比锦缎还贵的暖。”
小弹和小石头用染线给腊梅苗编了个小篱笆,粉紫的线缠在竹条上,像给苗搭了个花架子。“等它长高了,就顺着线爬,”小石头拍着苗杆说,“开出的花也是粉紫的!”青禾笑着摇头:“腊梅是黄的,但说不定沾了你们的线气,会更香呢。”
傍晚时,裁缝带着小丫鬟离开,临走时把云锦留给了青禾:“这布你们染了色,织出的花定比城里的艳。”竹亭的“交换角”又添了新物件:山民的草药换了城里的药膏,孩子们的草蚱蜢换了小丫鬟的花绳,连周阿婆的紫薯糕,都换了裁缝带来的杏仁糖,甜得能粘住牙。
夜风带着新花种的期待,吹得新花圃的土轻轻动,像有种子在底下伸懒腰。“万家春”布挂在竹亭的梁上,月光透过布上的花纹,在地上投下片紫黄相间的影,像朵会睡觉的花。阿芸在染缸旁收拾丝线,把粉紫的线缠成团,说要给新花种织个“欢迎毯”;先生在灯下写“邻里记”,说今天才懂,所谓邻居,不是住得近,是心挨得近,像花挨着花,香缠着香。
青禾站在腊梅苗旁,看着新花圃的轮廓,忽然觉得“邻”不是简单的挨着,是牡丹的艳分给腊梅三分香,城里的锦缎学着草木的色,山民的粗布裹着城里的暖,这些互相学着、挨着、惦记着的日子,才把“万家”二字填得满满当当,像“万家春”布上的花,一朵挨着一朵,才成了最热闹的景。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新花种大概会悄悄发胀,“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