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时光(2 / 3)
队”,每天种灵苗、护灵脉;南疆花农把初心故事刻在花田的木牌上,让游客都能看见。
数月后,万灵树彻底恢复生机,枝叶间的光比以往更盛,延伸出无数光带,连接着各洲的灵脉泉、护阵石、花田与戈壁。青禾坐在树下,看着孩子们围着小石学刻纹,跟着小豆子唱谣曲,跟着周阿婆种灵苗,心中满是安宁。
《十灵共生典》在她手中泛着温暖的光,新的一页上,万灵树下的人们手拉手围成圈,中间是颗跳动的“心脉珠”,下方的字迹熠熠生辉:“科理为骨,幻光为魂,时光为脉,心脉为根;根扎人心,光满尘寰。”
夕阳将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万灵树的光与各洲的灵脉光交织成无边的光幕。青禾知道,这场跨越百年、遍布万灵、穿越时光的守护之旅,终于找到了最坚实的答案——共生从不是外在的规矩,而是刻在人心的信念;传承从不是刻意的教化,而是时光里自然流淌的温暖。
“十灵共生,天下共暖”的誓言,早已不再是某群人的承诺,而是万灵心中共同的光。这光,会在时光里生长,在人心间传递,永远照亮尘寰的每一寸土地,续写着没有终点的温暖传奇。
万灵树的灵果坠满枝头的第三个深秋,灵脉洲迎来了特殊的客人——一群来自“域外新洲”的孩童,他们牵着瘦骨嶙峋的灵鹿,怀里揣着干裂的灵脉土,眼中满是对生机的渴求。领头的小女孩捧着块破碎的灵纹石,怯生生地说:“我们的洲被黑气余孽卷过,科理崩了,幻光散了,连时光都像停了,听说这里有能让灵脉活过来的光,我们就来了。”
青禾蹲下身,指尖抚过破碎的灵纹石,《十灵共生典》突然腾起三道光——科理的晶光、幻光的柔光、时光的金光,三道光缠在一起,将灵纹石的碎片轻轻托起。“这里没有‘能让灵脉活过来的光’,”青禾笑着摇头,又指向万灵树下的人群,“但有能一起种光的人。”她将灵纹石递给小石:“教他们刻最基础的护脉纹,从守住一寸土开始。”又对小豆子说:“弹《初心谣》给他们听,让心里的光先亮起来。”
周阿婆拉着小女孩的手,把温热的十灵糕塞进她怀里:“先吃饱,再学本事,灵脉是一点点养起来的。”阿海则带着新洲的少年们检修灵鹿车,加装了简易的花灵护罩:“先把你们的家护好,我们再一起找恢复灵脉的法子。”
新洲的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小石教他们刻护脉纹,手指磨破了也不喊疼,刻出的纹路虽稚嫩,却透着执拗的光;小豆子教他们唱《初心谣》,沙哑的歌声里满是对家园的期盼;苏姑娘的徒弟教他们种虚实花,哪怕只有干裂的灵脉土,也小心翼翼地埋下花种。有个小男孩捧着刚发芽的花种,红着眼眶说:“这芽儿像星星,我们洲也能有星星吗?”青禾摸着他的头:“只要心里的星星不灭,土里的星星就会一直长。”
消息传开,各洲自发组织了“传灯队”。东域的修士带着虚实石与科理仪器赶来,帮新洲勘测灵脉走向;北漠的牧民赶着驼队,送来耐旱的灵苗与戈壁灵玉;南疆的花农背着藤筐,带来能在贫瘠土地生长的雨林灵植;西极灵洲的学子则捧着融教坊的课本,教新洲的孩子识灵脉符号、懂共生道理。
传灯队的足迹遍布新洲的每一寸土地。在黑气残留的废墟上,石匠们合力刻下巨型护阵纹,青蓝光罩缓缓升起,挡住最后的戾气;在干涸的灵脉河边,渔人用海灵科理引来活水,幻光引动灵鱼群,河水渐渐恢复清澈;在荒芜的山坡上,牧民与孩子们一起种下灵苗,花农洒下花灵露,枯土上冒出点点新绿。小豆子的琴声与新洲孩子的歌声传遍山谷,每当歌声响起,就有更多人加入护脉的队伍。
半年后,新洲的第一片虚实花海绽放,粉白的花瓣一面刻着科理纹路,一面映着孩子们的笑脸。青禾带着各洲长老前来,新洲的孩子们捧着自己刻的护阵石、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