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章 一段历史(1 / 2)
孙哲文有些意外,但还是笑了笑,指着对面的椅子说:“吴副区长,还有什么事?坐下说。”
吴敏却没有放松的样子,他关好门,走到沙发前坐下:“区长,我和您搭档的时间也不短了,对您的为人也算了解。今天在会上,有些话我不方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讲。但现在,我觉得有些情况,必须向您单独反映一下。”
见他如此正色,孙哲文也收起了随意的表情,坐直了身体:“吴副区长,请讲。这里就我们两个人,你可以畅所欲言。”
他随即按下内部电话,吩咐秘书小赵:“小赵,给吴副区长泡杯茶。”
待小赵泡好茶轻轻带上门后,吴敏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迟疑了一下,开口道:“孙区长,说实话,这件事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了。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切都只是我的怀疑和推测,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应该让您知道,由您来判断。”
孙哲文神色严肃,诚恳地说:“吴副区长,你只管讲。我向你保证,今天的话,出得你口,入得我耳,绝不会从我这里泄露出去。”
吴敏摆摆手:“区长,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是想让您心里有个底,因为这件事……我自己也实在判断不清其中的深浅。”
他喝了一口茶,仿佛下定了决心,压低了些声音道:“我怀疑……那个所谓的‘香港南洋公司’,很可能压根就不存在,或者,根本就是赵德海自己搞出来的一个空壳把戏!”
孙哲文闻言,身体微微一震:“啊?你这个怀疑……有什么依据吗?”
吴敏摇摇头:“直接的证据我没有。但这些都是我后来反复回想才串联起来的疑点,我相信区里一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老同志,心里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他放下茶杯,一条条分析起来:
“第一,当初我们开县压根就没想过要办锂业这种高投入的厂子,完全是南洋公司的人主动找上门游说,画了一张天大的饼。可等到项目真的立项启动,需要真金白银投入时,南洋方面的资金却迟迟不到位,最后逼得县里骑虎难下,只能自己借贷硬着头皮上。虽说阴差阳错建成了实体,赶上早年锂产品紧缺也红火过一阵,但县里平白无故先垫进去那么多钱,最后还被南洋抽走一千万,想想都让人心疼!”
孙哲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一点,确实蹊跷。”
吴敏接着道:“第二,就是赵德海这个人。他以前不过是财政局一个不起眼的科员,能力平平。可偏偏就在那时,他‘偶然’地引荐了南洋公司,一夜之间就成了锂业筹备组的核心成员,并借此攀上了当时段丰收县长这条线。后来顺理成章地当上董事长,这背后难道只是运气好?”
看着孙哲文皱起的眉头,吴敏继续抛出更深的疑虑:“更让我起疑的是他当上董事长后的做派。他对上对下的‘招待’、‘打点’可谓挥金如土,方方面面都‘照应’得极其周到。我那时是财政局长,又有些家族背景,他都曾几次三番想给我送钱送礼,虽然我没收,但可想而知,其他人呢?这种近乎疯狂的撒钱行为,根本不像正常的企业经营思路。”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最可疑的是南洋撤资这件事。当时正是赵德海极力游说,声称锂业前景如何广阔,利润如何可观,鼓吹与其让南洋分享利润,不如县里自己高价收回股份,独享其成。最终,县里听信了他的话,做出了那个如今看来极其愚蠢的决定。现在回想,他在这件事上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孙哲文听得面色凝重,追问道:“还有别的疑点吗?”
吴敏肯定地点点头:“有!就在南洋公司拿着钱撤资后不到一年,赵德海就在城郊起了一栋极其扎眼的豪宅,占地之广、装修之奢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我虽未亲临,但据侧面了解,没有上千万根本建不起来。他一个科员出身、年薪不过两三万的国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