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北地惊雷(1 / 3)

加入书签

王审知的命令迅转化为行动。

金黄的玉米磨成了粉,与米麦混合,蒸出的馍馍带着一股别样的清甜;硕大的块茎(被暂时命名为“地瓜”

和“土蛋”

)或蒸或煮,口感软糯,饱腹感极强。

这些新奇的食物率先在忠诚的雷火营、日夜奋战的天工院工匠以及几个模范屯田点中推广开来。

起初,部分军士和民众对这些外形奇特的食物心存疑虑,但在官府的宣传和率先试吃的官员带头下,疑虑很快被美味与实实在在的饱腹感驱散。

“嘿!

这黄澄澄的馍,吃起来带劲儿!”

“这地瓜甜!

比芋头还香!

关键是顶饿啊!”

“听说这东西不挑地,坡地、沙地都能长!

要是咱们自己地里也能种……”

消息不胫而走,民间对于这些“王爷弄来的海外祥瑞”

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尤其是得知其惊人的产量和对土地的宽容度后,无数农人眼巴巴地望着天工院的方向,期盼着种子能够早日分。

与此同时,沈括带领的团队加快了良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的总结。

第二季的扩种计划立刻提上日程,更多的试验田被开辟出来,围绕着这些新作物的轮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研究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一股由全新作物带来的、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变革潜流,正在福建的土地下悄然涌动。

王审知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福建。

他召见了即将返回满者伯夷的使者,以及前来贸易的占城商人。

“此二物,名曰‘金黍’与‘地宝’,乃我福建新得之嘉种,耐瘠高产,于民大有裨益。”

王审知指着精心包装好的少量种子,对使者们说道,“今特赠予贵国,聊表我福建与友邦永世友好之诚意。

望贵国善加利用,以解民瘼。”

他此举,既是巩固联盟,也是一种文化和影响力的输出。

他深知,将这些“祥瑞”

有限度地分享给关键盟友,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忠诚度,并将福建的“格物利民”

理念传播出去。

就在福建内部因新作物而焕勃勃生机时,马六甲海峡的局势却如同不断积聚的乌云,愈沉重。

李尤站在“靖海号”

的船头,举着望远镜,死死盯着西方海平面。

那里,佛郎机与阿拉伯的联合舰队并未因前次的失利而退缩,反而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鬣狗,不断增兵,游弋在海峡入口之外。

他们的舰队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比“海洋号”

更为庞大的战舰身影,显然是阿尔布克尔克将印度洋方向的主力逐渐调集了过来。

“将军,了望哨报告,又现三艘大型佛郎机战舰加入敌方序列!

对方的小船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似乎在测量水文,探查我们的防御弱点。”

副将忧心忡忡地汇报。

李尤放下望远镜,眉头紧锁。

他麾下的舰队虽然精锐,但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需要分兵守护漫长的海峡航线以及与满者伯夷的联合基地,兵力捉襟见肘。

上一次击退敌人,靠的是出其不意和技术优势,如今敌人有了防备,且实力大增,再想轻易取胜,难如登天。

“给泉州信,”

李尤沉声道,“马六甲压力巨大,敌主力已至,恐有大战。

请求……允许我舰队必要时,可采取更主动之战术,或……请求增援!”

说出“请求增援”

四个字时,李尤心有不甘,但他深知,马六甲不容有失,这里关系到整个南洋战略的成败。

福建的“祥瑞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