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惊澜再起(2 / 3)

加入书签

下来!

就算得不到,也不能便宜了他王审知!”

外部的阴谋如同乌云般汇聚,泉州城内,却因“瓦松净水器”

原型机的初步成功,陷入了一种混合着喜悦与躁动的氛围。

天工院特意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展示会。

当沈括团队将浑浊不堪的污水倒入一个结构相对简易、内填特殊处理过的“瓦松”

活性炭和其他吸附材料的木制过滤器中,流出的水变得清澈透明时,在场的一些受邀商人和部分士绅代表出了阵阵惊叹。

“神乎其技!

真是神乎其技!”

一位来自泉州的丝绸巨商抚掌赞叹,“若此物能用于远洋海船,我等何须再为淡水愁?王大人,此乃利国利民之神器啊!”

“是啊是啊!”

立刻有人附和,“若能大量制作,贩卖四方,其利岂在丝绸瓷器之下?”

一时间,赞誉与对商业前景的憧憬充斥会场。

然而,展示会结束后,王审知的书房内,气氛却略显凝重。

陈褚忧心忡忡地道:“大人,今日之后,这‘净水器’之名恐怕会迅传开。

利之所在,必生觊觎。

方才已有好几拨人,明里暗里向我打听,能否购买技术或合作办厂。

我担心……”

“你担心,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动摇我们治理灾区的根本?”

王审知接过话头。

陈褚点头:“正是。

此物初衷乃为治理闽北污土,惠及灾民。

若骤然变为奇货可居的商品,恐与大人初衷相悖。

且技术若扩散,被不轨之人或外邦所得,恐生后患。”

这时,沈括也被召来,他脸上还带着成功的兴奋,但听到陈褚的忧虑后,也陷入了沉思。

王审知看着他们,微微一笑,问道:“沈括,依你之见,这‘净水器’,是应深藏于天工院,仅供治理灾区之用,还是应推广出去,惠及更多人?”

沈括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道:“大人,学生以为……格物之知,既源于天地,当惠及万民。

若能以此器解远航水手之渴,救偏远山村之疾,乃至用于军营,减少疫病,其善大焉。

只是……如何推广,确需慎重。

若被豪强垄断,囤积居奇,或流入外邦资敌,则非学生所愿。”

王审知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很好。

利器无罪,罪在持器之人,罪在用器之法。”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熙攘的泉州城,“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治理灾区,是当务之急,必须优先保障。

但技术,尤其是这种能直接改善民生、甚至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技术,也不能永远锁在柜子里。”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这样,沈括,你带领团队,优先优化用于灾区大规模净水的简易型号,成本要低,操作要简,尽快在闽北推广。

同时,成立一个‘民用格物坊’,专门研究如何将天工院的一些非核心、却利于民生的技术,转化为可靠、耐用、价格合理的器物。”

“那……这净水器的技术?”

陈褚问道。

“核心技术,如‘瓦松’活性炭的最佳制备工艺、滤材的核心配方,必须掌握在天工院手中,列为机密。”

王审知斩钉截铁,“‘民用格物坊’可以向外出售制作好的成品净水器,或者……出售标准化的、不含核心秘方的滤芯组件。

我们掌控源头和标准,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生产和销售,但必须接受官府的监管和抽成,确保价格合理,不被垄断。”

他看向沈括和陈褚:“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一种尝试——尝试将‘格物致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