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病榻前托付(1 / 3)

加入书签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敲打着节度使府书房的门窗,却盖不住室内烛火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王审知伏案疾书,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他将胸中的块垒、对未来的展望、对守旧者的驳斥,尽数倾注于笔端。

他不是在写一篇简单的辩驳文章,而是在勾勒一幅蓝图,一幅用“格物之理”

与“利民之心”

绘就的福建未来图景。

文章写到酣处,他忽地停笔,抬头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在透过雨幕与某人对话:“郑公,你只见工匠沾满油污的手,却不见他们造出的犁铧翻开了多少荒田;你只闻商贾计较锱铢,却不见他们舟车所载,养活了万千家庭。

你说礼崩乐坏,我却要问,让百姓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居有定所,岂不是最大的‘礼’?让士农工商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岂不是最正的‘序’?”

他的声音不高,却在这寂静的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侍立在门外的亲卫,都不由得挺直了腰板。

“大人,”

陈褚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他端着一碗热汤走了进来,“夜已深,雨寒露重,喝碗汤驱驱寒气吧。

文章虽要紧,也需顾惜身体。”

他将汤碗轻轻放在书案一角,目光扫过写满字迹的纸张,眼中流露出钦佩之色。

王审知放下笔,揉了揉有些酸的手腕,接过汤碗:“有劳元亮了。

正好写至关键处,有些思绪,还需与你参详。”

他示意陈褚坐下,将刚写就的几段文字推过去。

陈褚仔细阅读,越看神色越是动容。

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列举了泉州近年来一桩桩、一件件的改变:荒滩变盐田,瘠土成沃野,新式织机下如云的丝绸,龙窑中诞生的温润瓷器,以及港口桅杆如林、商旅络绎不绝的盛况。

文章巧妙地将这些实绩与古代圣王“厚生利民”

的理想相联系,论证“格物致用”

并非背离圣贤之道,而是真正践行“仁政”

的途径。

“大人此文,数据翔实,情理兼备,尤其将新学与古之仁政挂钩,实乃高明!”

陈褚由衷赞道,“若将此文与那些空泛指责的揭帖并置,高下立判。

只是……”

他略一迟疑,“文中对郑公一派的批驳,是否稍显直白?恐其狗急跳墙。”

王审知喝了一口热汤,淡然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郑珏已然出招,若我再一味隐忍,只会让观望者以为我心虚。

此文不仅要,还要大张旗鼓地,让每个识字的人都看到。

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王审知行事,光明磊落,所行所为,皆是为了福建的百姓和未来。

至于郑珏……”

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若识趣,就此收手,我看在兄长面上,尚可容他安度晚年;若执迷不悟,也就休怪我无情了。”

陈褚闻言,深知王审知已下定决心,便不再劝阻,转而道:“既然如此,属下明日便安排人手,将大人此文大量抄录,连同之前准备的政绩数据榜文,一同散各州县。

同时,也让说书人将此文改编成通俗故事,在市井传播。”

“就依此计。”

王审知点头,正要再说什么,忽听外面传来一阵极其急促慌乱脚步声,伴随着张渠几乎变了调的通传:“大人!

大人!

大帅……大帅他……”

王审知与陈褚同时色变,猛地站起身。

王审知手中的汤碗“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滚热的汤汁溅湿了他的袍角,他却浑然不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