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格物之理亦是天理(1 / 3)

加入书签

州衙堂会上的激烈交锋,如同在泉州本就暗流涌动的舆论深潭中又投入了一块烧红的烙铁,瞬间蒸腾起漫天的争议与喧嚣。

“华夷之辨”

vers“实用之利”

,王审知与郑珏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如此尖锐、如此直白地碰撞在一起,其冲击力远此前关于堆肥的争论。

支持郑珏的传统士绅和学社门生们,愤慨于王审知“数典忘祖”

、“混淆华夷”

的“危险”

言论,纷纷撰文作诗,引经据典,极力扞卫“华夏正统”

的纯洁性与神圣性,将王审知描绘成一个被蛮夷奇巧蛊惑、即将祸乱天下的狂徒。

他们的声音高昂而充满道德优越感,在士林圈层和守旧势力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然而,这一次,舆论并未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王审知在堂会上那番“海纳百川,取其精华”

的论述,尤其是那句“岂能因出身而拒活命之粮”

的反问,经过在场胥吏、官员的口耳相传,竟出乎意料地在更广泛的阶层中激起了涟漪。

寒门士子中,一些务实者开始反思:空谈义理固然清高,但若能有一种稻米真能在荒年多活数人性命,难道仅仅因为它来自海外,就罪该万死吗?

市井商贾们则更直接:能赚钱、能吃饱饭才是硬道理,管它来自哪里?王司马能带来新商机、新粮种,那就是好官!

而那些底层的农户,虽然被“蛮夷”

、“污地”

等说法吓住,不敢明确支持,但内心天平却已因堆肥的成功而悄然倾斜:司马大人弄出来的东西,虽然听着吓人,但好像……真的有用?

更重要的是,王审知意识到,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对方难,然后才去辩解。

他必须主动出击,更清晰、更系统地阐明自己的理念,争夺话语权,尤其是争取那些中间派和沉默的大多数。

数日后,一场由王审知授意、陈褚具体操办的“泉州民生座谈会”

,在修缮一新的州学明伦堂内举行。

与会的除了官员胥吏,更有大量受邀而来的泉州各界代表:有名望的乡老、出色的工匠、颇负信誉的商贾、甚至还有几位在堆肥中获益、胆子稍大的农户代表。

当然,也向“正理学社”

出了邀请,尽管郑珏本人称病未至,却也有几位门生代表板着脸坐在了角落,显然是来“听其言观其行”

的。

座谈会伊始,陈褚先简要介绍了近期泉州在安民、促工、兴农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尤其是流民安置和堆肥推广带来的积极变化。

数据详实,事例生动,让许多与会者频频点头。

然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引向敏感的“占城稻种”

及背后的理念之争时,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一位学社门生迫不及待地起身,重复起了郑珏那套“华夏正统,蛮夷秽物,污损地力,乱我阴阳”

的陈词滥调。

这一次,王审知没有立刻反驳。

他耐心地等对方说完,然后才缓缓站起身,走到明伦堂前方。

他没有看那位门生,而是目光平和地扫视全场,声音沉稳而清晰,仿佛不是在辩论,而是在阐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道理。

“方才这位兄台所言,王某听到了。”

他开口,语气中没有丝毫火气,“忧心农本,顾虑源流,此心可鉴。”

先礼后兵,他肯定了对方的出点,这让原本准备迎接疾风骤雨的人们稍稍一愣。

“然,”

王审知话锋一转,却并非咄咄逼人,而是带着一种探求真理的恳切,“王某始终有一惑,萦绕于心,今日愿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