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碗粥换一条路收一份心(2 / 4)

加入书签

审知的手指移动,若有所思。

王审知继续道,语加快,显然深思熟虑已久:“弟有一策,名曰‘以工代赈’。

不再无偿施粥,而是组织这些流民中的青壮,编成队伍,由我军中老成军官带领,前去修路、筑堤、清渠、加固城防!

每日按劳作量,放足以糊口的粮米作为工钱。

老弱妇孺亦可从事些编织、缝补等辅助劳作,换取食物。

如此,一石三鸟!”

“其一,可将无序流民化为有序劳力,避免其聚众生事,反而增强了治安。”

“其二,工程得以开展,恢复生产,利在长远。

道路通畅则商旅繁盛,渠堰修复则农田丰产,城防坚固则外敌难侵。”

“其三,也是最关键者,”

王审知强调道,“流民凭力气吃饭,而非乞讨,保全其尊严。

他们在此地付出汗水,建设家园,自然会对这片土地产生归属之感。

今日他们修的路、挖的渠,明日他们或许就是行走其上、引水灌溉的农夫、工匠!

今日我们给予他们活路和希望,他日他们便是最忠诚的子民和兵源!

此乃收心之道!”

他引用了王潮能理解的例子:“昔日曹操能于乱世中崛起,与其大兴屯田,安置流民,‘得民心、积军粮’之策密不可分。

我等今日所为,亦是异曲同工。”

王潮听着弟弟条理清晰的分析,眼中的疑虑渐渐被亮光取代。

他是一军主帅,自然明白“人力”

和“民心”

的重要性。

只是乱世之中,往往习惯于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险些忽略了这更深层的道理。

“以工代赈……收心之道……”

王潮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字,猛地一拍城墙垛口,“好!

明远,此策大善!

就依你之言!

此事由你全权负责,需调派何人、多少粮秣,直接与度支司和军府协调!”

“多谢兄长信任!”

王审知心中一定,拱手领命。

计划虽好,执行起来却千头万绪。

王审知立刻召来陈褚、度支司主管以及几名沉稳的低级军官,紧急商议细则。

先要甄别流民。

将真正老弱病残需长期救济的与有劳动能力的分开登记。

其次要规划工程。

选择几处当前最急需、见效最快的地段先行开工,如清理通往主要码头的道路,修复一处关键的水渠闸口。

然后要制定标准。

规定每日基本工作量对应多少工钱(粮米),额完成有何奖励,如何监督验收,如何防止军官克扣。

还要组织管理。

流民以百人为一队,设“工头”

(从流民中挑选稍有威望或识字者),每队配一名军士维持秩序并记录工量,数队为一营,由一名可靠军官总领。

最后是后勤保障。

粮食、饮水、基本工具(锄头、扁担、箩筐等)的供应和调度,简易工棚的搭建,甚至还需安排医官巡视,防止伤病。

度支司主管听得头皮麻,这比单纯施粥繁琐何止百倍?但王审知态度坚决,要求必须细致,并让陈褚协助制定详细的规章条文。

命令很快下达。

流民们被召集起来,当他们听说不再无偿施粥,而是要干活才能换饭吃时,顿时出现了一阵骚动和恐慌。

有些人习惯了乞讨,畏惧劳作;更多的人则是不信,担心这是骗他们做苦力,最后依旧饿死。

这时,王审知亲自来到了流民聚集区。

他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尽可能简单直白的话高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