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新的领袖(1 / 4)
王审知的伤势在军医的精心调理和阿福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好转。
虽然肩头仍时常作痛,手臂难以用力,但已能下床缓行,精神也日渐恢复。
只是失血和毒素带来的虚弱感,仍需时日调养。
这段时间,南剑州城在王潮的主持下,逐渐从兵变的震荡中平稳下来。
军队整编初步完成,降卒被打散编入各营,虽然暗地里仍有龃龉,但表面上的秩序已然建立。
城防加固,治安巡逻恢复,市井间的商铺也陆续重新开张,有了几分劫后余生的烟火气。
然而,权力的顶层,却处于一种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之中。
王潮凭借军功和武力,自然是无可争议的掌控者。
但他这个“掌控者”
当得并不轻松。
郑珏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将“文教礼法”
这块阵地牢牢抓在手中,几乎每日都要来找王潮“商议”
祭祀典礼的细节、官员的服饰仪轨、乃至如何恢复唐代的某些旧制,言辞恳切,引经据典,让不擅此道的王潮不胜其烦,却又不好直接驳斥这位“德高望重”
的老先生。
更让王潮头疼的是政务的处理。
战后的南剑州,千头万绪:土地分配、流民安置、赋税征收、案件审理、与周边势力的关系……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文书工作和精细的规划。
王潮的幕僚班子多是武将出身,处理军务尚可,面对这些民政,则显得捉襟见肘,效率低下。
而原本王绪留下的那些文吏,王潮又不敢完全信任,且其中许多人唯郑珏马是瞻。
王潮越来越频繁地来到王审知的病榻前,不仅仅是探望,更多的是带着各种棘手的问题来寻求主意。
“明远,你看这赋税该如何定?按旧例,还是减免些?”
“流民都想返乡耕种,但田地荒芜已久,种子农具短缺,如何是好?”
“郑先生又来说,祭祀需用古礼,要采办大批青铜礼器、牺牲帛币,耗费颇巨,该当如何?”
王审知虽然身体虚弱,但头脑却愈清晰。
他强打着精神,为兄长一一分析,提出建议:赋税宜轻不宜重,与民休息;流民返乡,可效仿“以工代赈”
,组织其修复水利道路,以劳役换取口粮和种子;至于郑珏所求,可适当满足部分,但核心是尽快恢复生产,而非追求形式……
他的建议总是务实而高效,直指问题核心,让王潮豁然开朗。
但王潮也明显感觉到,弟弟似乎有所保留,许多建议只是原则性的,并未深入细节。
“明远,这些事,若你身体无恙,处理起来定然事半功倍。”
王潮忍不住感叹,“为兄真是……离不开你啊。”
王审知微微咳嗽了一声,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兄长过誉了。
弟只是动动嘴皮子,具体施行,还需兄长决断。
况且…有些事,并非一人之力可为。”
他话中有话。
几次接触下来,他敏锐地察觉到,兄长虽然依赖他的智慧,但在权力分配上,却有着本能的谨慎。
他可以做幕后的谋士,但兄长似乎并未真正考虑让他走到台前,全面接手政务。
这既是保护,或许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制衡。
王审知心中了然,但并不点破。
他需要耐心,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这个契机,很快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而到来。
这日,王潮正在听取关于春耕进度的汇报,忽然一名斥候浑身是血、跌跌撞撞地冲进大堂:
“报!
将军!
大事不好!
泉州方向,现大批军队调动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