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藏锋于拙(2 / 3)
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更有效的生产;甚至亲自带着军医,去伤兵营巡查,改进疗伤方法。
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工棚、流民安置点和伤兵营,却很少再出现在中军大帐的决策圈里。
他与人交谈的内容,也多是技术性的细节,诸如木材的湿度、犁铧的角度、草药的配比,绝口不提军国大事。
这种“藏锋于拙”
的姿态,果然效果显着。
军中关于王审知“奇技淫巧”
、“心思深沉”
的议论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王参军体恤下情”
、“务实肯干”
的评价。
许多将领觉得他识趣、知进退,不再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反而更愿意与他交往,觉得他没有架子,说话实在。
王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弟弟的懂事和分寸感极为满意,心中的那一点点因弟弟能力过强而产生的微妙警惕,也渐渐消散,转化为了更深的信任和倚重。
他明白,弟弟这是在用行动向他表明:兄长的权威至高无上,弟只愿尽心辅佐,绝无二心。
然而,王审知并非真正沉溺于琐事,忘却了大事。
他只是将锋芒隐藏在了这些“拙朴”
的事务之下。
在巡视流民时,他会留意其中是否有可用的工匠或识字之人;在改进农具时,他思考的是未来占领南剑州后的农业生产恢复;在与底层军官和士卒交谈时,他倾听的是最真实的军心民意。
他通过阿福、李尤、张渠等人,依然保持着对军情动向的掌握。
李尤和张渠虽然被调离身边,但他们对王审知的忠诚丝毫未减,时常借汇报公务之机,悄悄传递信息。
这一日,王审知正在指导流民如何堆肥,阿福悄悄凑过来,低声道:“三郎,刚得到消息,南剑州城内似乎有异动,守军加强了戒备,还在夜间偷偷往城头搬运火油、擂木,似欲死守。
另外,郑先生那边,近日与几个原王绪帐下的文吏走动颇密,常常闭门长谈。”
王审知手中搅拌肥料的木棍微微一顿,面色不变,低声道:“知道了。
南剑州之事,不必声张,我晚些会去向兄长禀报。
郑先生那边……继续留意,但不必干涉,只需记录他与何人往来即可。”
“是。”
阿福领命,又像没事人一样走开了。
王审知继续着手头的工作,心中却已飞快运转起来。
南剑州欲死守,这在预料之中,需与兄长商议对策,或加强围困,或寻机巧攻。
至于郑珏……这位老夫子,看来并未死心,恐怕还在联络旧文人体系,试图以“礼法”
、“道统”
来制衡王氏兄弟,尤其是制衡自己这个“离经叛道”
的存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王审知心中暗忖,“郑珏这般人物,杀不得,驱不得,或许……将来还另有用处。”
他决定暂时不去动郑珏,且看他能掀起什么风浪。
傍晚,王审知才带着一份关于流民垦荒进度和所需物资的报表,求见王潮。
在禀报完公务后,才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兄长,今日听闻南剑州城头似乎格外忙碌,守军或欲负隅顽抗。
我军围城器械还需两日方能完备,是否可先派小股部队,夜间佯攻骚扰,疲敝其军,亦可试探其防守虚实?”
王潮闻言,仔细看了看南剑州方向的草图,点头赞许:“此计甚妥!
就依你之言,让张渠去办。”
王审知恭敬领命,绝口不提消息来源,也不参与具体兵力调配的讨论,进言恰到好处,既解决了问题,又丝毫不越权。
离开中军大帐时,夕阳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