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成功与推广(2 / 3)

加入书签

阿福带着一身尘土和疲惫,却满脸兴奋地冲进王审知的营帐:“三郎!

找到了!

在永春县的一个山村里,有个老丈家里竟还藏着小半袋占城稻种!

是他当年从南边逃难带来的,一直舍不得吃,当种子留着!”

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破旧但干爽的麻布小袋。

王审知接过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不到十斤、颗粒稍细长的金黄色稻谷!

果然是占城稻!

他大喜过望,重重拍了拍阿福的肩膀:“好阿福!

立了大功!

重赏那位老丈!”

有了这宝贵的稻种,王审知立刻亲自带队,挑选出的“屯田队”

成员和数百名流民,奔赴早已勘察好的、位于下游一片相对平坦肥沃的滩涂地。

赵革带领工匠们连夜赶制出的新式农具也及时送达。

垦荒是异常艰苦的。

士兵和流民们挥舞着崭新的铁锹锄头,砍伐灌木,清理石块,挖掘水渠。

王审知并非只是指挥,他也脱下外袍,挽起袖子,亲自下田示范如何使用那新式的曲辕犁——这是他对传统犁具的一次“迭代改进”

,犁铧角度更佳,更省力,入土更深。

“参军,这犁真好使!

比俺老家那个轻快多了!”

一个原是农户的流民吃力地扶着犁,惊喜地喊道。

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手掌磨出了水泡,但看到一片片荒土被快翻开,变成可以播种的良田,希望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萌。

王审知又根据现代模糊的知识,指导他们如何开挖陂塘蓄水,如何简易堆肥,甚至尝试着进行最基础的“选种”

——将那半袋珍贵的占城稻种进行筛选,择其饱满者留种。

与此同时,渔业方面也终于取得突破。

在李百夫长的强硬支持下,终于从泉州港寻得了两条破旧但尚可使用的渔船,并招募到了几名胆大的原渔户。

赵革带领工匠们改造了渔船,加装了简易的绞盘和滑轮组,以便收放更大的渔网——那渔网也是根据王审知提供的“漏斗形”

结构草图编织而成,据说能更好地聚集鱼群。

就在播种刚刚完成,渔船第一次改造完毕准备出海试捕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泉州地区。

暴雨如注,连续下了两天一夜。

刚刚垦好的田地一片汪洋,新挖的水渠被冲垮,刚刚播下的稻种面临着被彻底冲走或淹死的危险!

而那两条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根本不敢出海。

营中顿时弥漫起悲观绝望的情绪。

郑珏等人虽未公开说什么,但那“我早料到”

的神情却显而易见。

许多参与垦荒的士卒和流民蹲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眼神空洞。

“完了……全完了……白干了……”

有人喃喃自语。

王审知的心也沉到了谷底。

但他知道,自己绝不能倒下。

他冒着大雨,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田区,指挥大家抢修水渠,疏通排水,尽力抢救。

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泥浆沾满了他的衣裤,但他嘶哑的喊声却在雨幕中异常坚定:“能救多少是多少!

天无绝人之路!”

也许是他的坚持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占城稻确实生命力顽强。

暴雨过后,虽然损失惨重,近三成的田地被毁,但大部分秧苗竟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在雨后的阳光下显现出勃勃生机。

更令人惊喜的是,暴雨带来了意外的“馈赠”

河水暴涨,将大量鱼群冲入了下游的河湾和陂塘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