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效率的提升(2 / 3)
,乃至易子而食,此非忠义,乃迂腐之仁,纵容之恶!
我等给予公正之利,正是为了涵养更大之忠义!
让士卒明白,他们的每一分付出,皆是为了自己、为了同袍、为了这支军队的未来!
此等‘利’,与‘义’何悖之有?岂不正是‘义利相济’?”
他巧妙地将郑珏等人赖以立论的儒家经典反过来作为自己的论据,顿时让对方的指责显得苍白无力。
帐内一片寂静。
王审知的层层辩驳,有理有据,既立足于现实困境,又拔高于战略高度,更难得的是那份坦荡与务实,深深打动了许多务实派的将领。
王潮沉吟良久,缓缓开口:“明远所言,不无道理。
然,空口无凭,新法成效究竟如何,尚需实证。
你方才所言,皆在屯田渔猎等生产之事,若编伍之法果真神效,可能于真正军务——譬如这最是混乱繁琐的后勤转运之中,亦见奇效?”
这是一个更直接的挑战,也是给王审知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王审知精神一振,毫不犹豫地应道:“正合弟意!
请兄长准我,于后勤辎重营中,试行编伍之法十日!
十日之内,若转运效率无显着提升,弟自当请罪,并从此不再妄言新法!”
“好!
就予你十日!”
王潮拍板,“所需人手权限,一并予你!
十日后,本帅要亲眼所见!”
王审知领命而出,深知这又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硬仗。
后勤辎重营,人员构成复杂,既有老兵油子,也有强征的民夫,关系盘根错节,效率低下、损耗严重早已是积年痼疾。
他再次带着阿福和几名初步培养出来的“记功员”
,扎进了辎重营。
与屯田区的白纸作画不同,这里积弊已深,阻力更大。
果然,一开始就遭遇了软抵抗。
原有的后勤军官阳奉阴违,士卒们懒散怠工,对新的分组、记录制度嗤之以鼻,甚至故意破坏、藏匿工具,制造混乱。
王审知不为所动。
他先借王潮之威,强行撤换了几个最顽固的中层军官,提拔了两位在屯田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低阶军官暂代其职。
随后,他并没有急于全面铺开,而是选择了一个最典型的痛点——从泉州码头仓库到城外大营的粮秣转运线——作为突破口。
他将负责这条线路的所有人力,彻底打散,按照“编伍之法”
重组。
设立“装卸队”
、“运输队”
、“仓库交接队”
。
每队内再分小组,定人定岗。
装卸队专司快、规范地装车捆扎;运输队按照固定路线和时辰表接力运输,减少空跑和等待;仓库交接队则简化手续,但强化核对与责任追溯。
他亲自绘制了详细的流程图和时刻表,贴在每个中转点。
记功员手持计时沙漏和记录板,严格记录每辆车、每个人的抵达、离开时间和载货量。
每日汇总,公开张贴排名。
起初,怨声载道。
习惯了磨洋工、抽头吃饷的老兵油子们极度不适应这种紧张、透明、高效的模式。
但王审知和李百夫长(被王潮特意派来协助镇场)态度强硬,严格执行奖罚制度。
对于完成定额甚至额者,当场兑现奖励——或是额外的食物,或是难得的休息时间,甚至是一点点微薄的铜钱。
对于故意怠工破坏者,则当众严惩,毫不姑息。
同时,王审知也并非一味强压。
他留意到运输队抱怨某些路段坑洼不平,严重影响了车和载重,便立刻调来“工程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