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迭代改进(2 / 3)
样轨、车轮直径的标准、辐条角度的量规,甚至还为几个关键榫卯结构制作了简单的木质定位模具。
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次“迭代改进”
。
他们现原型车上某些看似完美的设计,在追求标准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例如,车辕的握把处,原型车是直的,但根据多位试用辅兵的反馈,略带一点弯曲似乎更省力。
于是,在新的标准中,这一点被吸纳了进去。
标准化工具的制作和应用,起初让一些习惯了自由挥的老匠人感到些许不适,觉得受到了束缚。
但当他们看到按照新标准制作出的部件严丝合缝,组装效率大大提高,且质量稳定时,那点不适便迅被效率和成就感所取代。
王审知趁机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迭代”
理念:“赵师傅,诸位匠作。
此车并非完美无缺,日后在的使用中,必会现新的问题,或有好用的新想法。
我们需将这些反馈都记下来,定期汇总研讨。
好的,便吸纳进标准中;不好的,便想法改进。
如此,我们的车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合用!
这就叫‘迭代改进’。”
匠人们似懂非懂,但“越做越好”
的道理是明白的。
王审知让阿福准备了一个竹箱,挂在工棚显眼处,名曰“建言箱”
,鼓励任何使用或制作独轮车的人,将现的问题或改进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投入箱中,定期开启查看。
就在第二批独轮车即将完工之际,第一条来自“前线”
的反馈就通过一位满头大汗的辅兵队长传了回来。
“王参军!
赵师傅!
那车好用是好用,”
队长抹着汗,指着刚运柴回来的一辆车,“就是走那田埂泥泞路时,这木轮子容易陷进去,忒费劲!
要是轮子能再宽些,或者有个啥东西能防陷就好了?”
王审知和赵革对视一眼,立刻蹲到那辆车旁检查轮子,上面果然沾满了泥泞。
这又是一个原型测试时未曾充分考虑到的实际应用场景!
“轮子加宽,固然能减少压强,防陷,但也会增加重量和阻力……”
王审知沉吟道。
赵革却盯着泥泞的轮子,若有所思:“或许……不必整个加宽。
参军,您看可否在现有轮子外侧,加装一圈略宽的木质‘挡泥板’或‘防陷圈’?既能在泥地提供些许浮力,又不至于增加太多重量,平时好路也不影响。”
“好主意!”
王审知赞道,“这就叫‘最小化改进’!
赵师傅,您立刻带人试做几种不同宽度的防陷圈,装上试试效果!”
于是,第三批计划生产的独轮车图纸上,又增加了“可选配防陷圈”
的备注。
而这条来自普通士兵的反馈和建议,王审知特意让阿福用红笔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工匠聚议时当众表扬,并给予了提建议的辅兵队长一小袋盐作为奖励。
消息传开,士卒们参与“迭代改进”
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这种持续优化、从善如流的做法,不仅让独轮车本身日益完善,更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重视实践、鼓励创新的氛围。
工匠营不再是单纯执行命令的地方,而开始有了些许技术研讨的活力。
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能掩盖资源的绝对匮乏。
这一日,王审知正在与赵革讨论是否能用更轻韧的竹材部分替代木材以减轻车重时,王潮的亲兵匆匆赶来,脸色凝重:“参军,大帅急召!
粮台那边出事了!”
王审知心中一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