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3 / 4)

加入书签

想留下,哥去跟公社说,这生态农业的事,你准能做成。”

窗外的贝壳风铃响了,周小小望着玻璃瓶里的蓝光,忽然想起郑大爷说的“鸟儿归林”

——原来林不止一处,根也不止一条。

第二天,她带着玻璃瓶去了公社农技站。

王站长蹲在盐碱地边,捏着一把泛白的土叹气:“这地种啥死啥,社员们都没信心了。”

周小小把玻璃瓶放在地头,蓝光映在泥土上,像撒了层碎星:“试试活水芽吧,它在海里能扎根,在这儿也能。”

她翻开监测日志,指着阿海记录的“看潮法”

:“涨潮浸海水,退潮灌淡水,咱这儿没海潮,就用井水和碱水轮着浇,按这表来准没错。”

王站长的铅笔在本子上飞快地画,末了一拍大腿:“周同志,这法子咱试试!

我这就组织社员搭育苗棚!”

消息传开时,郑大爷托渔船捎来一麻袋活水芽种子,麻袋上用红漆写着“望海礁支援”

阿海的信里夹着张滩涂全景图,活水林已经蔓延到灯塔脚下,郑大爷和渔民们在图上画了圈:“这是给你留的位置,等你回来补种。”

周成业休完探亲假归队前,帮她在盐碱地边搭了个简易监测棚。

棚顶挂着望海礁的贝壳风铃,墙角摆着大哥亲手做的土壤检测仪。

“小妹,哥在部队学了识图,”

他在地上画着根系分布图,“这护滩和守土,道理是一样的,都得扎深根、连成网。”

小弟放学就往棚里跑,学着阿海的样子记数据,作业本上画满了活水芽的根须。

“姐,阿海哥来信说,他们的活水林挡住了台风,”

他举着信纸,声音清脆,“咱的幼苗也得加把劲,等长成林,就叫‘望海分林’!”

周小小在监测棚的墙上贴了张地图,望海礁和县城的位置都用红笔圈了出来,中间画着条绿色的线。

玻璃瓶里的母株又结了新种子,蓝光透过玻璃,在地图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把两地的绿意,悄悄连在了一起。

绿脉绵延

开春的盐碱地泛着潮湿的土腥味,周小小蹲在育苗棚里,看着第一株活水芽顶破种皮。

嫩白的芽尖沾着泥沙,根须已经悄悄探向湿润的土壤,像极了当年在望海礁礁石缝里现的第一株幼苗。

小弟举着温度计跑来,裤脚沾着晨露:“姐!

水温十五度,正好符合阿海哥说的芽条件!”

监测棚的竹架上,望海礁的贝壳风铃叮当作响。

王站长领着社员们站在棚外,看着幼苗的眼神里满是新奇。

“周同志,这小东西真能治盐碱地?”

有个戴草帽的老汉捏着衣角问,他去年种的玉米全枯在了地里。

周小小翻开监测日志,指着阿海画的根系示意图:“您看这根须,能吸收土里的盐分,就像海边的滩涂,种上活水芽,土就‘活’了。”

没过多久,望海礁的渔船又捎来个大木箱。

打开一看,是阿海做的育苗工具:竹编的苗盘浸过海水防腐,木尺上刻着潮汐刻度,连标签纸都是用活水芽纤维做的。

郑大爷附信说:“阿海这娃熬了三个通宵赶制的,说内陆育苗得用‘海法子’打底子。”

周小小把木尺递给小弟,上面的螺旋纹标记已经被磨得亮。

夏初的暴雨来得突然,周小小和社员们披着蓑衣加固育苗棚。

雨水顺着棚顶的茅草往下淌,她忽然现棚柱的根基处,竟有细小的活水芽根系缠了上来,像在望海礁时那样,悄悄把竹架和泥土连在了一起。

“王站长快看!”

她指着那些银白的根须,“它们在自己找水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