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3 / 4)
望海礁打电话——村里新安的公用电话,郑大爷跑着去叫来了阿海。
隔着嘈杂的线路,阿海的声音却异常清晰:“小小姐,别急!
望海礁礁石背阴处最苦的地方,长出来的芽子最倔!
我这就和郑大爷去找那种‘铁芽’的种子!
还有,拌种的时候,试试用一点点海泥水,让它记得老家的味!”
几天后,一包精心挑选的、格外饱满沉实的种子和一小罐海泥通过长途汽车捎了过来。
同时,周成业也寄来了信,里面是几张他根据土壤数据计算的、不同盐碱度下建议的“海水-淡水”
配比示意图,用的是最标准的工程制图法,清晰无比。
科学的精准、土法的智慧、军人的严谨,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奇妙地融合。
当第一株顶着坚硬种壳、带着一丝微不可查蓝芒的嫩芽,顽强地钻出白色土地时,围观的人群出了一阵低低的惊呼。
那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是一个证据,一个希望。
消息像长了翅膀。
周小小和李文变得愈忙碌,他们奔波于各个试点之间,车窗外的景色从平原变为丘陵。
她的帆布包越来越旧,里面的内容却越来越丰富:除了日志和玻璃瓶,还有各地社员送的不同土壤样本、疑难问题的记录、以及来自望海礁和哥哥的不断更新的信件和资料。
在一个风沙较大的试点,生态埂受到了挑战。
一夜大风后,新筑的土埂被吹垮了一段。
当地有些消极的声音开始冒头。
周小小没说什么,只是带着李文和社员们重新加固。
晚上,她在监测棚里,就着煤油灯,再次翻看哥哥寄来的结构图和阿海画的根系缠绕示意图。
忽然,她拿起铅笔,在图纸边缘飞快地画起来。
她把工程图的受力分析和根系自然生长的网状结构结合,设计出一种“错位编织”
的加固法,模仿丛林里树木根系彼此支撑的原理。
第二天,她用当地随处可见的芦苇杆做示范,教社员们如何像编筐一样,将埂上的秸秆和土坯更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再撒上生命力更强的活水芽种子。
新方法筑成的生态埂,不仅扛住了接下来的大风,而且因为编织紧密,保水效果更好了。
曾经怀疑的老把式蹲在埂边,看了半晌,吐出一句:“这闺女,心里有沟有壑,手上有活。”
年底,省里召开阶段总结会。
周小小被请上台。
她依然穿着那件靛蓝布衣,但眼神更加沉静,步伐更加稳健。
她没有讲太多的数据,而是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地图。
地图上,望海礁是一个蓝色的原点,从那里延伸出许多绿色的线,连接起一个个曾经是白色标记(代表盐碱地)、如今正逐渐变绿的点。
每个点上,都贴着一张小小的照片:有的是渔民们憨厚的笑脸,有的是内陆社员们看着幼苗时光的眼睛,有的是哥哥笔挺的军装照,还有阿海在滩涂上测量的背影、小弟举着作业本的样子……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
她的声音透过话筒,清晰地传遍会场,“这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用不同的方式,共同浇灌出的绿色。
科学的,经验的,外面的,本土的……它们就像活水芽的根须,看起来各自生长,最终却在地下连成一片,牢牢抓住了土地,也托起了希望。”
她举起玻璃瓶,里面的母株似乎更加莹润,蓝光柔和而坚定。
“它来自大海,但它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了,心齐了,任何贫瘠之地,都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沃土。”
总结会的成功,带来了更大的关注和更重的责任。
周小小被邀请参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