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1 / 4)
秋收的锣鼓还没敲响,一封来自省农科院的信件却先一步抵达了小小的监测棚。
信纸是标准的公文格式,但字里行间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院里的一位老专家在一次内部交流中,偶然听人提起了“县城盐碱地里种活了海边来的怪植物”
,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周小小这里。
信中不仅高度肯定了她在极端环境下的种植实践,更着重询问了活水芽根系改良土壤的具体数据和生态埂的应用效果,末尾正式提出希望她能带着相关资料,参加下个月举办的“全省盐碱地综合治理研讨会”
。
周小小捏着信纸,指尖微微颤。
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望海礁,为阿海、郑大爷他们数年的心血终于要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而激动。
她立刻铺开信纸,先给省里回了信,郑重答应参会,然后几乎是同时,又给望海礁去了封长信,细细说明了情况。
几天后,望海礁的回信随着一艘送补给的小船到了。
信是阿海执笔,郑大爷和其他几位老渔民都按了手印。
信里说,整个望海礁都沸腾了,这是天大的喜事。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木盒,里面不是种子,也不是工具,而是一本厚厚的新日志——是阿海和郑大爷他们根据周小小的信和之前的经验,紧急整理补充的《活水林培育与滩涂养护全记录》,从潮汐推算到幼苗抗风浪的每一处细节,都配有手绘的图示和朴实却精准的描述。
阿海在附页里写道:“小小姐,这是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凑出来的,怕你讲不清楚。
咱望海礁的土法子,能帮上盐碱地的忙,光荣!”
周小小把这份沉甸甸的“土经验”
和自己严谨的监测日志、县城初步成功的数据放在一起,构成了她汇报材料的核心。
研讨会那天,周小小穿着郑大娘用活水芽纤维布给她做的那件靛蓝色上衣,站在了讲台上。
台下坐着许多头花白的专家、学者。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先翻ppt,而是举起了那个始终闪着蓝光的玻璃瓶。
“各位老师,这不是什么高科技装置,这是一株活水芽的母株,来自几百公里外的望海礁海滩。
它,和它代表的智慧,才是今天我想汇报的主角。”
她的讲述从望海礁的潮起潮落开始,讲到渔民们如何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如何用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法让一片不毛之地焕生机。
她展示阿手绘的、充满生命力的图表,也展示自己精密的科学数据;她讲述郑大爷“鸟儿归林人归根”
的朴素哲学,也分析活水芽根系网络改变土壤结构的科学原理。
当她最后讲到如何将海边的“土法子”
创造性应用于内陆盐碱地,并展示县城那片已然泛绿的试验田照片时,会场先是寂静,继而爆出热烈的掌声。
提问环节异常踊跃。
一位老专家推着眼镜问:“周小小同志,你提到的那种‘生态埂’,它的稳固性和长期效益,有更具体的数据支撑吗?”
周小小还没来得及回答,台下后排传来一个洪亮而熟悉的声音:“报告!
我这有!”
全场愕然回头。
只见风尘仆仆的周成业,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袖口的毛边已被细心缝补过),正站起身,手里高举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
他利用短暂的休假,日夜兼程赶来,就是为了这一刻。
他大步走上台,向周小小和台下专家敬了个军礼,然后从纸袋里倒出一堆照片和图表——那是他归队前,带着小弟,按照部队测绘的方法,对生态埂进行的结构测绘和承重分析数据,严谨得令人惊叹。
“我是周小小的哥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