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2 / 4)

加入书签

照片:望海礁滩涂,稀疏的活水芽在礁石间倔强地生长,而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从一粒种子开始,让山海常绿。”

开春后,公社的拖拉机突突地开进了望海礁,车斗里装着新到的育苗盘和塑料薄膜。

“周同志,县里批了专项资金,要在全县建十个活水芽育苗基地!”

干部递过来的文件上,“望海礁模式”

四个字被红笔圈了出来。

郑大爷蹲在拖拉机旁抽烟,看着阿海指挥年轻人卸物资,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当年我爹说这海是活的,现在才算真见着活气了。”

这时的阿海已经能独当一面,他带着几个渔村青年组成了“护滩队”

,每天背着水壶沿着海岸线巡查。

一次退潮后,他们在礁石缝里现了成片的活水芽幼苗,根系缠着细碎的贝壳,在阳光下泛着淡蓝微光。

阿海在笔记本上画下坐标,旁边标注着“第四代幼苗,根系延伸长度12米”

,字迹比当年工整了许多,只是末尾仍习惯性画了个螺旋纹小标记。

夏天的暴雨季,县水利局的技术员踩着泥泞赶来,手里捧着水文监测报告:“周同志,你们这活水芽真神了!

周边公社的滩涂都被冲蚀了,就望海礁的海岸线往外扩了半米!”

周小小领着他们去看那道“生态堤”

,芦苇捆扎的石块间,活水芽的根系早已钻透缝隙,把人工堤坝和自然滩涂连在了一起。

技术员们蹲在泥里拍照,裤腿沾满泥浆也顾不上擦,说要把这“土办法”

写进防汛手册。

秋分时,望海礁迎来了第一批外地学员。

他们是周边县区派来的农技员,背着铺盖卷住进了监测站的旧宿舍。

阿海成了实操老师,教他们辨认潮汐时间、测量盐度,手里的竹竿在滩涂上划出一道道弧线:“涨潮前两小时播种最好,活水芽的种子得先喝够海水,再喝淡水,就像咱渔民既要懂海性,也得守时令。”

学员们围着他记笔记,有人现他讲课的语气神态,竟和周小小当年一模一样。

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早就换了新的,郑大爷却还常来转悠,手里总提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他捡的奇特贝壳。

“丫头你看这个,”

他指着一枚螺旋纹贝壳,“和活水芽的根须转得一样快,这是不是就是张教授说的‘自然密码’?”

周小小笑着把贝壳放进标本盒,标签上写“郑大爷捐赠,2018年秋”

,旁边已经摆满了老人这几年送来的“宝贝”

——有带着水藻的鹅卵石,有被海浪磨圆的玻璃片,每一件都藏着望海礁的故事。

入冬前,县文工团来渔村采风,渔妇们把活水芽的故事编成了渔歌。

“芦苇青,海水蓝,活水珠芽扎海滩,根儿缠缠护家园……”

歌声飘出祠堂时,周小小正在给新栽的幼苗盖保温膜,阿海和孩子们举着灯笼帮忙照亮,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泥沙,却笑得比灯笼还亮。

第一场雪落时,监测站的玻璃橱窗里多了块新奖牌——“省级生态保护示范基地”

周小小用红绸布盖着,等开春要给张教授看。

老人去年冬天生了场病,现在还在省城休养,信里总念叨着望海礁的活水芽。

阿海每天都给张教授写信,汇报幼苗的生长情况,字里行间总不忘画个小小的螺旋纹,那是他们约定的“平安符号”

除夕夜的饺子宴上,郑大爷的小孙子举着新课本跑来,指着上面的插图喊:“小小老师!

你看这活水芽,课本里印着咱们监测站的照片呢!”

周小小凑过去看,照片上,她和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