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三个土王(1 / 2)

加入书签

郑芝虎在印度洋上大肆劫掠,就是在为这个目标铺路。他每抢一艘船,就会在船上留下宣传单的标记,告诉船员:“下次再让我碰到,没有挂旗,就别想走!”那些被劫过的商船,为了不再受损失,纷纷主动联系印度洋殖民公司售旗代销点,愿意缴纳年度规费作为“保护费”。

半年后,郑芝龙从非洲回来,“大哥,您看,这规费生意,又上轨道了!”郑芝虎兴奋地汇报。郑芝龙满意地点点头:“好!等咱在印度洋站稳脚跟,就把规费标准定得比亚洲还高!让那些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看看,谁他娘的才是印度洋真正的主人!稍有点遗憾,总司令(李勇)是真黑,动了动嘴皮子,就要和我们五五分账。”不过两兄弟看着港口内停靠着王保国强大的印度洋舰队,顿时就闭上嘴!知足吧,就是打工仔的命。

崇祯五年十月中旬,经过两个多月漫长而艰险的沿非洲东岸航行,郑芝龙率领的庞大移民舰队终于抵达拉穆港。港口上空,一面日月旗高高飘扬,在热带的微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大明的影响力已跨越重洋,延伸至这片陌生的土地。

港口边,一个营约300人的混血华裔民兵整齐列队,他们皮肤黝黑略带浅黄,眼睛细长,穿着五花八门的服饰,但都装备了少量燧发火铳,眼神中透露出警惕与自豪。这些人是郑和后裔与当地居民融合的后代,如今,他们成为了迎接明国海军进港的先锋。

简陋的码头旁,一座规模不小的堡垒正在紧张修建中,黑皮肤的土着们(斯瓦希里人等)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努力加固和扩建着这个未来的军事要塞。郑芝龙站在船头,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三个穿着标准明军服装的水手,迈着坚定的步伐,直直地排在土着军队前面。他们满含热泪,给郑芝龙献上标准的金山军礼。这两年来,他们从普通水手,已然变成了非洲的“土皇帝”。

“王德功、李富贵、张有才,你们辛苦了!”郑芝龙看着眼前的三人,心中满是赞赏。这三人中,王德功颇具领导才能。两年前,他们带着数百郑和后裔来到拉穆地区,这片土地当时还是一片相对原始、缺乏有效管理的土着聚居区。

王德功深知,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立足,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秩序。他带领着这群“老乡”,一边努力建设港口和要塞,改善生活条件;一边教他们学汉字、说汉话,传承大明的文化;还着重训练他们行军打仗的本领,提升军事力量。

拉穆地区及拉穆群岛,当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聚居区域,人口规模约一万多人。主要由斯瓦希里人构成,他们是东非海岸的本土民族,融合了班图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多民族的血统和文化。此外,由于拉穆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也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外来商人及其后裔居住于此,他们主要从事贸易、手工业等行业。

当地的军事力量较为薄弱,主要是由当地的酋长或首领统领,顶多几百人,主要职责是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抵御海盗袭击和应对外部小规模的威胁。他们使用的兵器主要是传统的冷兵器,如长矛、剑、盾牌等。拉穆群岛上虽有一些简陋的城墙和堡垒等防御设施,但大多由石头或泥土砌成,防御能力聊胜于无。

王德功他们仗着仅有的二十支燧发火铳,却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带着这些对大明“贼忠诚”的民兵,将周边的酋长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怀疑人生。这些酋长纷纷臣服,乖乖地按时纳贡交税。很快,王德功等人就征服了整个拉穆群岛,成为了这里的实际统治者。

在拉穆地区,他们称王称霸,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他们将数百郑和后裔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第一,他们成功将整个群岛及周边陆地两百里的范围全部纳入掌控;第二,每人都是妻妾成群,儿女绕膝,家族日益兴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