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婚礼(2 / 3)

加入书签

围着婚车跑,手里攥着彩色气球;婶子大娘们站在路边,笑着打量车里的新人;邢父邢母穿着崭新的衣服,在院门口搓着手,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车刚停稳,史建涛和申晓光就上前拉开车门,嘴里喊着“新郎新娘下车喽”,手里还捧着两束沾着露水的向日葵——村里的规矩,新人进门要捧向阳花,讨个“日子红火”的彩头。

邢成义先下车,绕到另一侧,小心翼翼地扶王红梅下来。婚纱的裙摆沾了点尘土,荣宁宁赶紧上前,掏出提前准备的白色纱布,轻轻掸掉污渍,小声说:“姐,慢点走,院里铺了红毡子。”王红梅点点头,挽着邢成义的胳膊,踩着院门口的红毡子往里走。院子里早已布置妥当:晒谷场上搭起了蓝色的帆布棚,棚下摆着二十张八仙桌,桌布是大红的,碗碟筷子都用红绳捆着;棚子正前方搭了个简易舞台,挂着“邢成义ap王红梅新婚之喜”的红绸横幅,两侧贴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春联,都是村里的老秀才写的,笔力遒劲。

婚礼主持人李老爷子已在舞台旁候着,他今年七十多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拿着个红皮本子,里面记着婚礼流程。见新人进来,他清了清嗓子,手里的铜铃“叮铃”一响,院里瞬间安静下来:“各位乡亲,今天是咱村邢家小子成义、王家姑娘红梅的大喜日子,承蒙各位赏脸,来凑这份热闹,老朽先替邢家谢谢大伙儿了!”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还有人喊着“李老爷子,快开始吧”,气氛一下子热了起来。

按照菏泽的规矩,新人进门先“跨火盆”。院中央摆着个铜盆,里面烧着晒干的芝麻杆,火苗窜得不高,却透着旺气。李老爷子喊:“跨火盆,驱晦气,日子越过越红火!”邢成义扶着王红梅,慢慢跨过火盆,芝麻杆燃烧的噼啪声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呼声。跨完火盆,邢母端来两碗红糖水,里面泡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王红梅浅尝了一口,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暖暖的;邢成义则一口喝光,惹得台下一阵哄笑。

接下来是“拜堂”环节,这是菏泽婚礼最核心的流程。舞台中央摆着张供桌,上面放着邢家的家谱、香炉和两只红烛,烛火摇曳,映得供桌后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格外庄重。李老爷子站在供桌旁,扯着嗓子喊:“一拜天地——”邢成义扶着王红梅,微微躬身行礼,台下的乡亲们跟着鼓掌,有人小声说“这小两口真般配”。“二拜高堂——”邢父邢母坐在供桌两侧的椅子上,邢母手里攥着帕子,看着儿子儿媳,眼眶有点红。两人对着父母深深鞠躬,邢父赶紧起身扶他们:“起来起来,都是一家人了。”“夫妻对拜——”李老爷子的声音刚落,邢成义看着王红梅,她的头纱垂在脸颊旁,眼里闪着光,两人轻轻躬身,鼻尖差点碰到一起,惹得台下一片哄笑。

拜堂结束,该“入洞房”了。按照村里的老规矩,要由新郎把新娘抱进婚房,可王红梅怀着孕,邢成义哪敢抱,李老爷子见状,笑着打圆场:“新时代新规矩,咱改成牵着手走,只要心齐,日子照样甜!”邢成义牵着王红梅的手,走进坐东朝西的婚房。房里早已被荣玉东他们布置得满满当当:婚床上铺着大红的鸳鸯被,上面撒满了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还有荣宁宁缝的小布偶;衣柜上摆着两人的婚纱照,旁边放着一对陶瓷喜娃;窗台上的玻璃罐里,插着几支新鲜的月季,是王红梅母亲早上送来的。

新人进洞房时,外面的流水席已经开摆。邢父雇了村里的厨师班子,灶台就搭在院门口,大锅里炖着酥肉、排骨,蒸笼里蒸着菏泽特色的“面泡子”“糖糕”,香味飘得老远。廖光辉和王明哲忙着端菜,史建涛和申晓光则陪着客人喝酒,时不时有人喊“邢老板,来喝一杯”,邢父笑着应着,给客人倒酒,脸上的笑意就没断过。

洞房里,王红梅坐在婚床上,邢成义帮她摘掉头纱,又递过一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