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称帝前的祥瑞(2 / 3)

加入书签

也就是说,裁撤州一级单位,多余分割出来郡一级单位,那是完全得罪了两拨人,让两拨人都觉得不快!

“有办法!”

“主公要用什么办法”

“招人。”

吏治改制,就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会引火自焚。

尤其是刘邈的这种改法,虽然明摆着既可以减轻冗官冗员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加强集权,但对地方官吏的利益损害也是极为致命的。

所以,刘邈要拉拢一些地方官吏,让这些新拉拢的地方官吏去和那些利益受损的官吏形成对抗。

如此虽然会造成阵痛,但却也是改革吏治的必经之路。

“多提拔县级官吏。尤其是近几年吏治靠前的县令、县长,都可以任命其为郡长官。如此便能压制住之前官吏的声音。”

“此外,无论如何,拆分郡县,官府的职位都会变多。可以多从三长的人选中挑选有才干者担任官吏。”

既然现在的地方官吏注定会对刘邈不满意,那刘邈也不可能眼巴巴的去捧他们的臭脚,哄着他们不要生气。

尽量提拔县一级官员和三长,稀释掉这些地方官吏的声音。只要速度够快,决心够足,就能让这些人闭嘴。

当然,对其内部也要进行分裂。

一些出类拔萃的地方长官,完全可以趁着中枢改制的时候调入中枢担任朝官。

屁股决定脑袋。

到时候这些有能力的官吏肯定是会为中枢摇旗呐喊,而不是去帮那些利益受损的“前同事”。

恰好。

挑选人才的事情,不提刘邈这个开挂的,张昭、顾雍都是一把好手,其举荐之人不说全是人才,但至少有一半是可用之才。

几年下来的人才储备,让刘邈有信心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窟窿。

若是实在不够,刘邈还有陆议、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全才……虽然将其调到地方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但磨砺一番其实也不是坏事!

按照这样的改制,袁涣提出来的四个问题中的其二已改。

而剩下两个问题其实也能归为一个问题,就是对基层吏治进行改革,使其职责更为清晰。

好在对基层政务,袁涣极为娴熟,依据政务分别,很快就给出一个县应该有的,并且符合现在制度的领导班子——

县丞一人,为县令、长副职。

县尉一人,综理本县之事、训练县兵、整备武库。

监御史一人,负责总录文簿、勾检稽失、纠举不法官员。

政务、兵事、监察。

如此三吏基本延续秦汉以来制度,并没有太多变化。

真正变化的,是县中诸曹。

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司市、司学,凡此九司曹掾,基本可以包揽一县之政务。

功劳、府库、户籍、田产、兵事、律法、士子、市肆、学校。

将这些掌握,那一县之事也就可以掌握。

同时,如此也细分了基层官吏的职责,彻底一扫后汉以来诸曹掾史混乱的局面。

而随着这个框架被建立起来,又是两个大问题出现在刘邈问题。

一个是人。

一个是钱。

想要让这个清晰且复杂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就需要大量的人来维持。

而雇佣大量的人,就意味着财政税收一块会有很大的支出。

所以归根到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问题。

刘邈到最后都龇牙咧嘴:“如此改革官职,钱财赋税够用吗”

袁涣也很认真的思索这个问题。

而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够!

如今还是乱世,就注定财政这一块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军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