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稷下三千卷(2 / 4)
逍遥游注疏》。
"三年前,我在此处读到一位无名氏的批注:'鲲化鹏时,须先忘自己是鱼'。"李明的指尖划过斑驳的字迹,"那时我才明白,真正的悟道不是积累,而是蜕变。"
柳儿会心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卷绢书:"这是墨家弟子秘密传阅的《非儒篇》,其中说道:'师古而不泥古,方为真传承'。"她展开绢帛,露出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每个深夜来此添注的人,都在完成一种不被承认的传承。"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李明和柳儿对视一眼,都露出好奇的神色。他们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祭酒正带着几位博士站在院子里,面色严肃地训斥着一个年轻的学子。
那年轻学子低着头,一脸倔强地站在那里,似乎并不认同祭酒等人的观点。仔细一听,原来他是在质疑《兵法》中所记载的阵型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战争了。
“权威最恐惧的,不是叛逆,而是思考。”柳儿轻声说道,“就像驯鹰人永远要给猎鹰戴上眼罩,因为一旦让它看见更广阔的天空,它就再也不会听从驯鹰人的指挥了。”
李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柳儿的看法。他看着院子里的场景,心中不禁感叹,有时候人们总是过于迷信权威,而忽略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两人静静地看着,直到祭酒等人结束了对那年轻学子的训斥,转身离去。他们这才悄悄地退出禁室,回到月光洒满的庭院里。
庭院中一片静谧,只有月光如水般洒在地上,映出斑驳的树影和竹影。李明忽然指着墙上那些斑驳的影子,对柳儿说:“你看这些竹简的影子,像不像牢笼的栅栏?”
柳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那些影子在月光下交织在一起,确实有些像牢笼的栅栏。她摇了摇头,微笑着说:“影子终究是影子,它们并不能真正困住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点燃心中的火把,让光明照亮周围的黑暗,那么这些所谓的牢笼就会消失不见。”
说着,柳儿举起手中的灯盏,那明亮的光晕瞬间驱散了周围的阴影,仿佛将整个庭院都照亮了。李明看着柳儿,心中涌起一股感动。他知道,柳儿所说的不仅仅是这些影子,更是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束缚。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编钟声,那是稷下学院夜课的钟声。通常情况下,学生们听到这钟声都会匆匆赶往讲堂,但今晚,李明和柳儿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转身,向着与讲堂相反的方向走去。
星光洒在他们身上,如同为叛逆者披上银色的战袍。
月光在青石板上流淌如河,二人沿着蜿蜒小径走向学院最深处的废弃观星台。野草蔓生的石阶上,刻着历代学子留下的斑驳字迹。柳儿忽然驻足,指尖轻触石栏上一行潦草的刻文:
“稷下三千卷,不敌一刻真心。”
李明举灯照见旁边更小的注脚——“齐宣王三年,墨家阿若刻”。
“是那个传说中因‘离经叛道’被逐出学院的墨家女弟子。”柳儿声音里带着reverence,“据说她后来开创了‘心剑流’,以无招胜有招。”
高台上夜风呼啸,吹得他们衣袂翻飞。李明凭栏远眺,整个稷下学院的灯火尽收眼底——藏书楼如巨兽匍匐,讲堂星罗棋布,无数学子正如工蚁般在知识的迷宫中穿梭。
“你看。”柳儿忽然指向东南角,“那是什么?”
暗巷中有黑影闪过,几个学子正悄悄传递着什么。一道突然亮起的火光映出他们怀中的东西——不是竹简,而是一叠叠素绢,上面墨迹新鲜如初露。
李明瞳孔微缩:“是‘活页经’!”
传说中在地下流传的禁书,专门收录被正统否决的思想。其中甚至有批注者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奇文——在《孙子兵法》旁批“今时地形已异”,在《道德经》边写“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