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o章 培训(2 / 2)

加入书签

都是相关项目行业里的中坚科研人员。

一个星期后,张去益准时出现在了国家科学院那座充满庄重学术气息的大礼堂内。

台下,三百多名从各大院所、重点高校抽调而来的科研中坚力量正襟危坐,他们眼神中混合着对这项绝密计划的好奇,以及一丝面对全新体系的审慎。

卢院长亲自做了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强调了此次培训的极端重要性和保密性。

当他把讲台交给张去益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张去益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掌声背后是无数道审视与探究的目光。

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仅仅依靠权威,恐怕难以让他们真正信服。

张去益走到台前,没有急于翻开那本厚得能当砖头的技术总纲。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平和地开口:“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顶尖的专家。

我们即将接触的,是一套与现有理论体系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在某些层面堪称颠覆的技术。

有怀疑,是正常的。

欢迎各位提出异议,我们相互探讨。

在正式开始前,我不打算直接灌输结论,我更希望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

他操作电脑,大屏幕上投射出一个极其复杂、融合了量子场论与非线性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这是“天眼”

阵列信号处理核心算法的一个关键难点,也是过去一周不少提前拿到资料的专家们私下争论的焦点。

“这个结构,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论,在能量阈值越特定界限时,会出现无法收敛的奇点,导致系统崩溃。

有谁可以基于现有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去益抛出了问题。

台下沉默了片刻,一位来自国内顶尖理工大学的信息工程教授举起了手,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几个理论上无法逾越的障碍,结论是“此路不通”

他的分析逻辑严密,引得不少人点头赞同。

张去益耐心听完,点了点头:“李教授的分析非常精彩,完全符合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

但是,”

他话锋一转,操作鼠标,在模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添加了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连接符”

和能量流转路径,“如果我们引入‘维度谐振衰减’和‘信息熵的定向筛选’这两个概念呢?”

他一边说,一边流畅地推演下去。

原本僵死的模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那些导致崩溃的奇点在新的参数和路径下,不仅没有爆,反而转化为了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整个推演过程行云流水,逻辑自洽,完美地绕过了传统理论预设的陷阱。

台下鸦雀无声,那位李教授先是眉头紧锁,随即猛地睁大了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嘴里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绕过奇点,利用它……这……这思路太不可思议了!”

张去益微微一笑:“不是思路不可思议,而是我们之前的‘墙’筑得太高了。

这套新的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翻越这些墙的梯子。”

这一刻,台下那三百多道目光中的审慎和探究,迅被震惊、恍然和炽热的求知欲所取代。

接下来的培训日程,张去益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概念。

无论是“天眼”

项目部关于量子信号纠缠同步的难题,还是“谛听”

项目部在能量聚焦材料上遇到的瓶颈,他都能迅给出不止一种可行的理论方向和解决思路,仿佛这些困扰了专家们数周甚至数月的难题,在他那里早已有了标准答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