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还有……(1 / 2)

加入书签

王大珩顺着赵国强的手指望去,空间入口里,一台熟悉的仪器吸引了他的目光——那是他当年设计的“大型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改进版,镜头比原来更大,底座更稳。

他突然想起,1956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光学仪器的发展方向》中,曾描绘过这样的仪器:“它能测量到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能让我们的机械制造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那……那台仪器……”王大珩的声音开始发颤。

“按照您当年的设计图改进的,分辨率比原来提高了十倍。”

赵国强扶住他的肩膀,“您还没看到它测量出火箭发动机叶片的误差,还没看到学生们用它磨出第一块国产高精度镜片,怎么能走?”

王大珩看着空间里温暖的灯光,又看看窗外冰冷的雪地,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想起那些因没有精密光学仪器而失败的实验,想起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想起自己回国时的誓言。他擦干眼泪,点了点头:“好,我跟你走。只要能让光学技术继续发展,我什么都愿意做。”

当王大珩的身影出现在空间的联合实验室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姚桐斌拿着那块耐高温合金样品,激动地说:“王先生,您可来了!这材料的晶格缺陷,我们用现有仪器根本看不到。”

王大珩接过样品,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眼旁边的电子显微镜,笑着说:“别急,我先看看你们的仪器。”

他走到显微镜前,仔细检查着镜头和光源,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轻敲击,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光源的稳定性不够,导致成像模糊。

我们需要加装一套稳频激光系统,再调整一下物镜的焦距。”

董铁宝递过来一张计算机芯片的设计图:“王先生,我的芯片蚀刻需要光学对准仪,精度要求达到0.1微米。”

王大珩接过设计图,看了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在图上画了几笔:“这里可以加一个分光棱镜,提高对准的精度。

另外,光源要用氦氖激光,稳定性比普通光源好十倍。”

接下来的几天,王大珩成了空间里最忙碌的人。

他带领着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改造电子显微镜、设计光学对准仪、调试红外光谱仪。

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磨制镜片,从选材到研磨,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

他常说:“磨镜片就像做人,要心细,要有耐心,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在王大珩的指导下,姚桐斌终于用改进后的电子显微镜,看清了耐高温合金内部的晶格缺陷。

他根据观测结果,调整了合金的成分比例,重新研制出的样品,耐高温性能比原来提高了20%,完全满足了火箭发动机的要求。

董铁宝的光学对准仪也顺利完工。

当他用这台仪器生产出第一块计算机芯片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芯片的蚀刻精度达到了0.1微米,比原来的设计精度提高了一倍,为后续的计算机升级奠定了基础。

萧光琰则用王大珩调试后的红外光谱仪,精准测定了页岩油中重质组分的分子结构。

他根据测定结果,调整了催化剂的配方,页岩油的裂化率提高了15%,出油率也随之大幅提升。

而王大珩自己,也在空间里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项目——研制中国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

他说:“普通电子显微镜只能看到表面形貌,扫描电镜能看到内部结构,这对材料科学、生物学都至关重要。”

一天,熊庆来拄着拐杖来到王大珩的实验室,看着他正在绘制的扫描电镜设计图,笑着说:“大珩啊,当年你在清华读书时,就喜欢钻研这些新奇的玩意儿。现在看来,你果然没让我失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