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老友来访(1 / 2)
信是黛玉亲笔,细细描述了蜀地风光、羌族女子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如何解决一桩茶马古道上的商业纠纷。
在信的末尾,黛玉写道:
“……嬷嬷,蜀绣精美,随信寄去一幅‘海棠春睡图’,望您笑纳。
每每行至一处,见到女子有所困顿,有所成就,便总会想起您当年的教诲。
玉儿深知,若无您昔日严慈相济,悉心点拨,断无黛玉今日之自在。
您常说要我们女子眼界开阔,玉儿如今深以为然。
这万里河山,黎民百姓,其中可做、应做之事太多。
玉儿之心,从未如此刻般安定与充盈。
也请嬷嬷务必保重身体,待我们回京,再听您讲课。那时,玉儿亦有许多新的见闻,想说与您听……”
原红蕖摩挲着信纸,看着天边那抹绚烂的晚霞,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而平和的笑容。
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痕迹,却未曾磨灭她眼中的光彩。
她望向南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对携手同行的身影。
庭院寂寂,唯有花香浮动,晚风温柔。
属于黛玉和十王爷的旅程,还很长,很长。
他们的马车,将继续行驶在这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行到哪里,便将清风、明月与希望,带到哪里。
京城十月的天,高远疏阔,湛蓝得如同上好的靛青瓷釉。
巾帼书院后院,原红蕖所居的小院更是秋色斑斓。
几株高大的银杏树已是满身金黄,风过时,扇形的小叶子簌簌飘落,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软绵绵的。
原红蕖正坐在窗边的暖榻上,就着明亮的秋光,翻阅黛玉最新从岭南寄来的书信。
信中提到岭南女子不同于北地的爽朗泼辣,以及她们在海外贸易中展现出的惊人天赋,字里行间充满了新鲜的见闻与思考。
原红蕖看得入神,唇角始终噙着一抹欣慰的笑意。
这时,她的贴身侍女轻手轻脚地进来,禀报道:“嬷嬷,荣国府的琏二奶奶递了帖子来,说午后想来拜访您,请您赏脸一同用些点心,说说话。”
原红蕖闻言,眼中掠过一丝了然与暖意。
午后阳光正好,暖融融地照进花厅。
王熙凤来时,并未穿着过于华丽的命妇服饰,只着一身海棠红缂丝镶边对襟长袄,下系月白绫裙,头上簪着一支简洁的赤金点翠步摇,虽不失贵气,却比往年在荣国府时,眉宇间少了几分凌厉算计,多了几分从容温煦。
她身后跟着的平儿,亦是衣着得体,面色红润,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食盒。
“姐姐最近可好?”王熙凤未语先笑,行动间依旧带着她特有的爽利劲儿,却不再是那种带着锋芒的干练,而是沉淀下来的舒朗。
她亲自接过平儿手中的食盒,笑道:“知道姐姐这里什么都不缺,这是我们家那口子从南边弄来的新式花样点心,我特意带来给您尝尝鲜。”
原红蕖笑着让她坐下,命人沏上来:“难为你总惦记着我。巧姐儿前几日在书院遇着我,还说起你在家念叨我呢。”
提到女儿,王熙凤脸上的笑意更真切了几分:“那丫头,如今心思都在她那个小家里,难得回来一趟,还尽是絮叨姐姐您当年怎么教导她持家理事,让她受益匪浅。”
她挥挥手,让平儿和原红蕖的侍女都去外面候着,花厅里只剩下了她们二人。
秋阳透过镂空的窗棂,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茶香袅袅中,气氛忽然变得有些微妙而静谧。
王熙凤端起那盏清澈微黄的六安瓜片,却没有立刻喝,指尖轻轻摩挲着温热的瓷杯壁,目光望向窗外那株绚烂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