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刚直不阿!(1 / 2)

加入书签

他凝视着赵明:“我辈‘清流’,‘清’字之中便有刚直不阿之意!

若连坚持真理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清流’?畏缩不前,只会让小人得意,让正事蹉跎!”

赵明被说得面红耳赤,但眼中逐渐燃起一丝火光,他挺直了腰板,沉声道:“学生明白了!必不负先生教诲,当持正守道,不畏艰难!”

姜淮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所有随行学子,语重心长:

“尔等记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冷板凳’,不仅是学问上的寂寞钻研,更是仕途中的耐心沉淀,是面对复杂局面的冷静应对!

这‘不写空话’,不仅是着述立言要言之有物,更是为官处事要脚踏实地,每一份决策,都需经得起民情、法理和时间的检验!”

他指着山下熙熙攘攘的运河与井然有序的书院:“看看这景象。

漕运、盐政、科举、海防……哪一件不是从无数琐碎、争议、乃至非难中,一步步艰难推行而来?

心性不坚,耐不住烦琐,受不住委屈,担不起风险,纵然才高八斗,亦难成大器,甚至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晨风吹动他的发,他的话语却如同刻刀,一字一句雕琢着这些未来栋梁的心性。

他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锻造他们的品格,沉稳而不迂腐,刚直而不莽撞,务实而能坚守。

这心性的磨砺,才是确保他们未来无论在顺境逆境,都能秉持“清流”精神,行稳致远的根本。

此刻,姜淮看着这群朝气蓬勃、已显露出过人潜质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理想的延续。

他缓步走到一块光滑的巨石旁,上面刻着他亲笔所书的书院核心训诫:

“不求官居一品,但求问心无愧;不为清流虚名,只为天下民生。”

他指着这行字,对众学子道:“记住,这才是尔等立身之本。

将来无论身处何位,掌何权柄,若背离此心,便不配称我清流门人!”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众学子齐声应道,声音坚定。

夕阳的余晖洒在格物园中,为这群未来的栋梁之材披上了一层金光。

姜淮知道,他终将老去,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然破土成长,必将在他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将他所开创的事业,推向更远的未来。

这精心布局、系统培养的未来门生群体,才是姜淮政治遗产中最具活力、也最能保障其理念得以传承的关键部分。他们,是真正的“未来”。

……

金銮殿,早朝

姜淮身着官袍,立于丹陛之下,身形挺拔如松。他刚在江南漕案中崭露头角,锐气正盛。

此刻,他手持玉笏,声音清越,提出的却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官僚体系的方案。

“臣,监察御史姜淮,冒死启奏!”他开门见山,瞬间吸引了满朝文武的注意,“臣观今日吏治,其弊不在无法,而在考核不明,赏罚不公!

州县官员,或庸碌无为,尸位素餐;或欺上瞒下,贪墨横行;或苛虐百姓,以求速效。究其根源,在于考课之法,过于宽泛,流于形式!”

这番话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不少官员,尤其是地方大员和吏部相关官员,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崔御史此言差矣!”一位吏部侍郎立刻出列反驳,“我朝考课,依循祖制,三年一察,自有法度,岂容轻议?”

姜淮毫不退让,目光锐利如刀,直视对方:“侍郎大人所言祖制,固然有其道理。

然,三年之期过长,足以让庸官掩过,贪官敛财!

待到考察之时,往往时过境迁,证据难寻,或官官相护,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