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杂役堂与“KPI优化方案”(2 / 3)
有立刻叫苦,而是态度诚恳地询问,“弟子初来乍到,不知以往负责此处的师兄们,是如何完成这任务的?可有……更有效率的法子?比如,利用那甘霖池的阵法,或者特定的工具?”
刘管事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这个新来的杂役弟子会问这个。他哼了一声:“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担水就担水!以前的弟子都是这么干的!完不成就少吃点饭,多干点活!赶紧去!”
得,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典型的粗放式管理。
孙建不再多言,拎起两个巨大的空木桶(这木桶本身也不轻),走向甘霖池。
第一趟,他老老实实打满两桶水,用一根结实的木棍担在肩上。沉!非常沉!以他目前勉强算是炼气期一层(他自己估摸的)的身体素质,也感到十分吃力。走到田边,再一瓢一瓢地浇水,效率低得令人发指。一趟下来,花了将近十五分钟,才浇了不到半亩地,就已经气喘吁吁,肩膀火辣辣地疼。
“不行,这样下去别说完成任务,累死也完不成十分之一!必须优化流程!”孙建放下水桶,揉着肩膀,开始观察环境,大脑飞速运转。
他注意到,甘霖池的地势比灵田要高一些,存在一定的高度差。池水是通过山壁缝隙汇入,池底有聚水阵,水量充沛。
“高度差……重力……势能转化动能……”他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他又看向那片需要灌溉的灵田。田垄之间有着浅浅的沟渠,但似乎是用于排水而非灌溉。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清晰。
他没有继续盲目担水,而是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围绕着甘霖池和东侧灵田进行详细的“勘察”。他步测距离,估算高差,观察土壤性质和沟渠走向,甚至用手感知了一下那甘霖池水蕴含的微弱水灵气。
小电驴跟在他身边,不明所以,但很安静。
勘察完毕,孙建心里有了底。他找到正在田埂上监督其他杂役弟子干活的刘管事。
“刘管事,弟子有个想法,或许能提高这担水的效率,不知当讲不当讲?”孙建恭敬地说道。
刘管事正为另一个弟子施肥不均匀而发火,闻言没好气地道:“有屁快放!”
“弟子观察发现,甘霖池地势高于灵田,若能开挖一条简易的明渠,引池水自流灌溉,便可省去担水之苦,效率至少提升十倍以上!”孙建直接抛出了他的“渠灌方案”。
“开挖明渠?”刘管事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说得轻巧!你知道那要费多大功夫?动用多少人力?而且胡乱开挖,破坏了灵田土壤结构,影响了青芽米生长,谁负责?去去去,别在这异想天开,赶紧担你的水去!”
孙建早料到会被拒绝,他不慌不忙,继续说道:“刘管事请听弟子说完。弟子并非要大规模动土。只需沿着现有田垄沟渠稍加修整、连通,形成一条主渠和若干支渠即可。工程量不大,弟子一人,加上您安排的少量人手协助,两三日便可初步贯通。至于土壤结构,弟子可以设计渠底和边坡的加固方案,确保不影响灵田。”
他顿了顿,祭出了杀手锏:“而且,一旦水渠修通,不仅这五十亩地,附近其他田块的灌溉也能受益。届时,至少能解放出五六个担水杂役的人力,这些人力可以投入到更精细的施肥、除草、捉虫等工作中,整体灵植园的产出必然能提升。这对刘管事您来说,也是一份不小的功劳啊!”
孙建这番话,前半部分是技术可行性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项目管理中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呈现。他清晰地指出了投入(少量人力挖渠)、产出(效率提升、解放人力)以及最终效益(灵植园整体产出提升,管事有功)。
刘管事原本不耐烦的脸色,慢慢变得惊疑不定起来。他重新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看似普通的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