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明永乐九年(2 / 3)
nbsp; 比如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制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瑕疵就包括但不限于表面泛碱痕、壁内气泡等。
因此,陈文知道自己手里这只玻璃酒瓶在明朝绝对是没有的,它就算没有夸张到价值连城的地步,古人也知道这是玻璃,但它同样具备一定价值。
有价值,就是好事情。
这时,胡须男也看到了陈文手中的酒瓶,有些惊讶:“小兄弟,你这盛酒的料器从何处得来的?怎的如此,如此精美明亮。”
料器,也是明朝人对于玻璃的一种称呼。
陈文知道自己只能停留十五分钟,不敢浪费时间,忙道:“这位大哥,请问附近可有当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章大明永乐九年(第2/2页)
胡须男应道:“此乃天子脚下,何等铺子没有?你自此往前行三百步就有一家当铺。”
“好,多谢大哥。”
陈文脚步匆匆,转身就往胡须男所说的方向快步而去。
一路上,因为发型和衣服实在怪异,使得不少行人都侧目瞧他。
万幸的是,这是大明永乐年九年,因为郑和下西洋的缘故使得这时的明朝社会风气还算开放,也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行人只觉得陈文滑稽好笑,倒是并没有做其他什么。
否则万一有人报官,那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梦回古代的陈文就真要欲哭无泪了。
没多久,陈文到了一家店铺前,门前招牌上写了四个台阁体正楷大字,却是‘福隆当铺’。
陈文先将酒瓶上的包装全部撕下来放进了裤兜里,然后快步走进去。
戴着网巾的伙计见他短发异服还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就看到了陈文手中拿着的酒瓶,眼睛立刻亮了。
“这位公子,可是来典当此件料器的?”伙计态度极好,迎着陈文进店坐下,还立刻奉茶。
陈文暗叹古人也聪明啊,一眼就看出了自己手里这玻璃酒瓶的价值。
“自然是来典当此从西洋得来的料器的。”陈文也没喝茶,只是开口应着。
“公子是从西洋回来的?”伙计相当好奇的先问了句,然后才道:“我已差人去后堂寻掌柜的了,您这料器精美无暇,却不是我能拿主意的东西。”
陈文心里虽有些焦急,怕时间不够,但面上还是镇定自如的应着:“对,是从西洋回来的,所以才短发异服,惹人发笑。”
伙计也笑了笑:“此等装扮确实与我等中原不同,但瞧得久了却也甚美,只是这短发确实不妥。”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是不能动的。
陈文也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