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感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 / 14)
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愿意进行改革和创新,那么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历史中的“固”之败:因墨守成规而衰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固”而导致国家衰落、王朝覆灭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这样的危机,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增强中国的实力,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政府的统治者们仍然固守着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天朝上国”的根本,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愿意学习西方的技术,却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种“中体西用”的思想,使得洋务运动始终局限在技术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如果清政府的统治者们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中国或许能够早日摆脱落后的局面,避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再看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在清朝末年,铁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过于保守,对铁路存在着诸多误解和偏见。一些人认为铁路的修建会破坏中国的风水,影响祖宗的安宁;还有一些人认为铁路会导致大量的农民失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直到后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才逐渐发生转变,开始认识到铁路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当时的人们能够更早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接受铁路这种新兴事物,那么中国的铁路建设或许能够更早地起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支撑。
(三)现代社会中的“固”之阻:阻碍创新与发展的壁垒
在现代社会,“固”的思维定势依然是阻碍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壁垒。在科技领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在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初期,诺基亚凭借着其坚固耐用的机身和稳定的操作系统,占据了全球手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需要手机不仅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还能够支持联网、运行各种应用程序。但诺基亚的管理层却固守着传统的功能机思维,认为消费者仍然会青睐功能机,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研发智能手机。他们坚持使用自己开发的Sybian操作系统,而不愿意采用更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安卓操作系统。最终,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最终被微软收购。诺基亚的衰落,正是因为其管理层的思维定势,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从而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在企业管理领域,“固”的思维定势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愿意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他们认为自己的管理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可靠的,不需要进行改变。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往往无法适应新的需求。比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