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感悟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 / 17)

加入书签

准确地判断他的性格。

最后,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纠正主观臆断的重要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主观臆断的情况。

当我们现自己因为主观臆断而产生了误解或烦恼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重新客观地认识事物。

比如,当我们因为朋友没有及时回复消息而产生不满情绪时,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存在主观臆断的情况,朋友是不是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才没有及时回复消息。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认知方式,提高客观认知的能力。

二、毋必: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保持平和的心态

(一)“必”

的执念:对绝对化的盲目追求

“毋必”

即不绝对化,不认为事情一定会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必”

的执念,他们总是希望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期望展,一旦事情的展出了自己的预期,就会感到焦虑、沮丧、失望,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必”

的执念源于人们对确定性的追求。

人类天生就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和不安,为了缓解这种恐惧和不安,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掌控周围的环境,让事情的展变得可预测、可控制。

于是,人们会制定各种计划,设定各种目标,并坚信只要自己按照计划去执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但实际上,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事情的展,即使我们制定了完美的计划,也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按照我们的预想展。

比如,很多学生在备考期间,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不同的科目,坚信只要自己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但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或者因为紧张而挥失常,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这时,那些有“必”

的执念的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甚至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历史中的“必”

之殇:因绝对化思维导致的失败

在历史的进程中,因“必”

的执念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绝对化的思维不仅会让我们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还会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一蹶不振。

秦朝末年,项羽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他率领楚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一度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力量。

然而,项羽却存在着严重的“必”

的执念,他坚信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只要自己亲自率军作战,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于是,他轻视了刘邦的实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惧,甚至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错失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

后来,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虽然多次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由于他的绝对化思维,不愿意听取谋士的建议,不懂得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调整作战策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陷入了绝境。

面对失败,项羽无法接受现实,最终在乌江自刎。

如果项羽能够摒弃“必”

的执念,客观地认识刘邦的实力,听取谋士的建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作战策略,那么楚汉相争的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看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一位因“必”

的执念而导致失败的君主。

崇祯皇帝即位后,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