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守变之道 孔子择礼的智慧(7 / 8)

加入书签

>

例如,传统婚礼中的“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是“婚姻庄重”

“尊重长辈”

“夫妻平等”

核心的必要载体,可保留并简化;而传统婚礼中“三书六礼”

的繁琐流程(如纳采、问名、纳吉等),则属于冗余形式,可根据当代生活节奏调整或简化。

(二)活形式:用当代载体激活传统核心

“变形式”

并非否定形式,而是用当代人易于接受的载体,让传统核心“活”

起来,避免传统文化因形式陈旧而被遗忘。

当代载体丰富多样,可通过“艺术创新”

“科技赋能”

“日常融入”

等方式,让传统核心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生活。

1艺术创新:让传统核心融入当代艺术

将传统文化核心融入音乐、舞蹈、影视、动漫等当代艺术形式,既能传递核心内涵,又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例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将“端午祭屈原”

“中秋赏月”

的传统节日核心,通过舞蹈《洛神水赋》、晚会《中秋奇妙游》等艺术形式呈现,用现代舞美、镜头语言展现传统美学与精神,引广泛关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融入“逆天改命”

“自强不息”

的传统精神,用动漫形式让传统核心被年轻观众接受与喜爱。

2科技赋能:让传统核心借助科技传播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核心搭建新的传播载体。

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

项目,通过线上展厅、vr体验等方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故宫文物,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匠心”

;“学习强国”

平台开设“传统文化”

专栏,用短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解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传递传统道德理念,让传统文化借助科技走进大众生活。

3日常融入:让传统核心成为生活习惯

将传统文化核心融入日常饮食、服饰、礼仪等生活场景,让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

,而是“生活中的常态”

例如,在饮食中,保留“节气饮食”

传统,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传递“顺应时令”

的养生核心;在服饰中,将传统纹样(如祥云、龙纹)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传递“吉祥美好”

的审美核心;在礼仪中,将“拱手礼”

作为日常问候方式,传递“谦逊礼貌”

的交往核心。

(三)融当代:让传统文化服务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是让其核心内涵服务当代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为传承而传承”

的形式主义。

当代社会面临生态危机、道德滑坡、人际疏离等问题,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仁爱诚信”

“和而不同”

等核心,恰好能提供解决思路。

1用传统生态理念应对环境问题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启示。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借鉴“因地制宜”

的传统理念,避免过度开,保留绿地与湿地;在农业展中,推广“精耕细作”

“轮作休耕”

的传统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生态农业;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勤俭节约”

“物尽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