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成都府学之行(2 / 4)

加入书签

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待遇高些。

门子乃是好意,他就事论事,不以亲疏而有失偏颇。指出,里头都是读书人,都金贵着呢,万一狗子咬到了人就麻烦了。读书人不比普通百姓那么好说话,秀才可不好惹,定要讹你个心惊肉跳倾家荡产。

从门卫的语气和表情不难得出结论,肯定有不少倒霉蛋被讹诈破财了。多谢指教,感谢感谢。胶皮让警卫牵着狮子头守在门外,一行人饶有兴趣一进一院地慢走慢看。

正值早课完毕,学校里人头攒动。这里果然就是明代四川省头号重点高中,古今之区别在于里头就读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老的已过三旬,年幼的则是神童,唇上的绒毛只在大晴天太阳直射下才能看见。

路过教室,潇洒笑道:“看,煤油灯。”他展露微笑,看到自家的轻工业产品现身临省,叫人颇有些成就感。

“贵司的东西工艺高超,谓之人无你有、人有你优。同样是煤油,你家产的少烟气耐燃烧,不过煤油灯虽亮堂,可比不上你们梁山自用的小太阳,点之顷刻间恍若白昼。”走上前来给一通夸的是个中年儒生。

潇洒抱拳,“先生到过梁山?”

来者本院学政,曾随徐光启一同去的梁山,当时钦差团中有朝中京官,也有来自四川、湖广、江宁的随行官员。学政对化学颇有研究,在梁山参观后大受刺激,回到成都即编写《化学小编》交于书院生员学习。

此刻他有更刺激的主意--联合办学,为使商谈更为正式,特意备好茶在办公室里请客人入座。

先有联合开店,现有联合办学,等回程时就该碰上个妖人要求联合建国了。好事要么不来要么一块儿来。

这个主意相当刺激!

地方与地方政府联合兴办新学学堂,这与梁山的教育兴国战略不谋而合。可有个难以逾越和回避的现实障碍,朝廷取士考四书五经、考策论、考应用文写作,不考数理化。学生学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耽误了人家。

学政哈哈大笑,“说句不客气的话,柴大人谋略有余胆识不足。梁山诸多奇技…奇巧之术何必偏于施州一隅,工厂作坊放马出来,设于成都、重庆、武昌,将新学学生聘为工头技匠。三地士子读书不求登科入仕者大有人在,不愁无人入学、学而无用。”

学政见多识广学贯中西,受徐光启影响精研西学。说话一口一个梁山新学,偶尔不小心会念成西学,说漏嘴是因为他深知所谓梁山新学与西洋学说同根同源,一目了然。

被别人一眼看穿,问题出在了教材上。

不可否认,后世熊猫的教材里西方化色彩浓烈。梁山的教材编写由潇洒和胶皮联手完成,他们很努力得试图抹去这种痕迹,尝试过把牛顿力学定律去掉牛顿二字,直接改写为力学定律;像欧姆定律就想不出恰当的替代,总不好意思改称柴氏定律。譬如多元方程,中国解题方法比西方要早,但书写极为麻烦,远不如用几个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书写来得方便。要抹掉自然科学体系中的西方烙印,想法很好但不现实,因其本身会变成耗时耗力的巨型系统工程。再者穿越众对原有知识体系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很难改变。简单到度量衡,大脑自然而然使用公制单位进行思维。

后来自我安慰,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老祖宗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并不可耻啊。关于这事还是胶皮想得开,她曾一针见血开导过潇洒:“英国人不会照着牛顿这两个中国字联想到newton。”

学政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今年已经1625年了,再过三年明末农民起义就要席卷中国,梁山没有底气保证全国范围免于战火涂炭。最可行的法子就是做缩头乌龟,把人才、产业集中在施州,才能只有一万没有万一。还有,摊子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